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1. 选题缘由、论文创新之处、不足之处 | 第10-11页 |
2.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一、“生物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演进 | 第14-23页 |
1.1 以生物形态作为媒介的源起及笔者对其的界定 | 第14-16页 |
1.2 拓展中的艺术世界 | 第16-20页 |
1.2.1 传统媒介的突破和新媒介的出现 | 第16-18页 |
1.2.2 当代艺术遭遇社会和文化 | 第18-20页 |
1.3 当代艺术进入新造物时代 | 第20-23页 |
1.3.1 当代科技是艺术造物的推动力 | 第20-21页 |
1.3.2 新媒介实验的另类可能性 | 第21-23页 |
二、生物形态媒介在中国的相关话题讨论 | 第23-27页 |
2.1 张海涛:“生物.生态” | 第23-24页 |
2.2 李山:作为一种语言,它颠覆了我们的思想 | 第24-25页 |
2.3 王南溟:“生物艺术之后,学科化与新实践” | 第25页 |
2.4 王大宙:艺术走向生物 | 第25-27页 |
三、生物形态媒介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中运用的部分案例及其跨学科性 | 第27-35页 |
3.1 生物形态为媒介在新媒体艺术下的新体验 | 第27-30页 |
3.1.1 李山“南瓜计划” | 第28-29页 |
3.1.2 “微生物”媒介的艺术世界 | 第29-30页 |
3.2 “延展生命”:2011国际新媒介艺术三年展 | 第30-35页 |
3.2.1. 临界之境“人工生命” | 第31-33页 |
3.2.2. 惊异之感“人类感官” | 第33-35页 |
四、“生物媒介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争议与展望 | 第35-40页 |
4.1 关于使用活体媒介与非活体媒介的争论 | 第35-36页 |
4.2 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与当代科技伦理问题 | 第36-37页 |
4.3 当代艺术对生物形态为媒介的再审视与展望 | 第37-40页 |
五、结语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图录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