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病位特征及基础证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心系理论研究 | 第14-28页 |
1 心系的概念与内涵 | 第14-15页 |
·心的概念 | 第14页 |
·心系的概念与内涵 | 第14-15页 |
2 心系生理功能及特性的研究 | 第15-20页 |
·在脏为心 | 第15-17页 |
·在腑为小肠 | 第17-18页 |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 第18-19页 |
·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 第19-20页 |
·心在志为喜 | 第20页 |
3 心系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研究 | 第20-24页 |
·心与他系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 | 第21-23页 |
·小肠、脑、脉与他系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 | 第23-24页 |
4 心系病证发病原因的研究 | 第24-26页 |
·心病证发病原因 | 第24-26页 |
·小肠病证发病原因 | 第26页 |
5 心系病证发病机理的研究 | 第26-28页 |
·心病证发病机理 | 第26-27页 |
·小肠病证发病机理 | 第27-28页 |
第二部分 心系病位特征研究 | 第28-40页 |
1 临床病案调查研究 | 第28-32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29-32页 |
2 专家意见征询研究 | 第32-36页 |
·研究目的 | 第32页 |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33-36页 |
3 讨论 | 第36-40页 |
·心与脉的病位特征症 | 第36-37页 |
·脑与心包的病位特征症 | 第37页 |
·舌在心系的病位特征症 | 第37-38页 |
·面在心系的病位特征症 | 第38页 |
·小肠在心系的病位特征症 | 第38-40页 |
第三部分 心系基础证研究 | 第40-72页 |
1 理论研究 | 第40-45页 |
·文献溯源研究 | 第40-42页 |
·现代研究综述 | 第42-45页 |
2 临床病案调查研究 | 第45-64页 |
·研究目的 | 第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46-64页 |
3 专家意见征询研究 | 第64-68页 |
·研究目的 | 第64页 |
·研究方法 | 第64页 |
·统计与分析结果 | 第64-68页 |
4 结论 | 第68-72页 |
·心气虚证 | 第68页 |
·心血虚证 | 第68-69页 |
·心阴虚证 | 第69页 |
·心阳虚证 | 第69页 |
·心血瘀阻证 | 第69-70页 |
·心火亢盛证 | 第70页 |
·痰蒙心神证 | 第70-71页 |
·瘀阻脑络证 | 第71-72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2-78页 |
1 心系病位特征的研究思路与意义 | 第72页 |
2 心系基础证的概念与内涵 | 第72-73页 |
3 心系病位、病性特征的组合规律及复合证 | 第73-75页 |
4 现代医学检查指标纳入的意义 | 第75页 |
5 心系部分理论的专题讨论 | 第75-78页 |
·关于“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 | 第75-76页 |
·关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 第76-77页 |
·关于“心部于表”的理解 | 第77-78页 |
结语 | 第78-79页 |
1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78-79页 |
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94页 |
附录1 | 第85-92页 |
附录2 | 第92-9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