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前言 | 第15-18页 |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中医研究 | 第18-25页 |
1. 对病名的认识 | 第18-19页 |
2. NASH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9-20页 |
·饮食不节 | 第19页 |
·劳逸失度 | 第19页 |
·情志郁结 | 第19页 |
·病后失调 | 第19-20页 |
·素体肥胖 | 第20页 |
3. NASH的中医药治疗 | 第20-22页 |
·辨证分型论治 | 第20-21页 |
·专方或经验方治疗 | 第21页 |
·中成药治疗 | 第21-22页 |
·针灸治疗 | 第22页 |
4. 中医治疗NASH的实验研究 | 第22-25页 |
·单味药的研究 | 第22-23页 |
·中药复方研究 | 第23-25页 |
第二部分 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和研究 | 第25-29页 |
1. NASH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5-26页 |
·胰岛素抵抗 | 第25-26页 |
·瘦素(leptin)缺乏 | 第26页 |
·脂肪代谢失衡 | 第26页 |
·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 | 第26页 |
2. NASH的治疗 | 第26-29页 |
·基础治疗 | 第26-27页 |
·药物治疗 | 第27-29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9-37页 |
1. 研究对象 | 第29-31页 |
·病例来源 | 第29页 |
·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纳入标准 | 第30-31页 |
·排除标准 | 第3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1-34页 |
·分组方法 | 第31页 |
·治疗组用药 | 第31页 |
·对照组用药 | 第31-32页 |
·治疗方法及疗程 | 第32页 |
·观察指标 | 第32页 |
·观测时点 | 第32页 |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第32-34页 |
·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37页 |
·一般资料 | 第34页 |
·ALT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肝/脾CT值疗效分析 | 第35页 |
·TG疗效分析 | 第35页 |
·BMI疗效分析 | 第35-36页 |
·临床症状情况效应分析 | 第36页 |
·安全性指标及不良事件 | 第36-37页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 第37-53页 |
实验一:化痰祛湿活血方对NASH大鼠模型肝功能、血脂的影响 | 第3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2. 统计学方法 | 第39页 |
3. 结果 | 第39-41页 |
·一般情况 | 第39页 |
·各组大鼠血清ALT、AST的比较 | 第39-40页 |
·各组大鼠血清TC、TG的比较 | 第40-41页 |
实验二:化痰祛湿活血方对NASH大鼠肝组织病理学、CYP2E1及PPAR αmRNA表达的影响 | 第41-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6页 |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2. 统计学方法 | 第46页 |
3. 结果 | 第46-53页 |
·各组大鼠腹腔解剖所见及肝湿重、肝指数的比较 | 第46-47页 |
·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47-51页 |
·各组大鼠肝匀浆FFA含量的比较 | 第51页 |
·各组大鼠肝组织CYP2E1、PPARAMRNA的表达情况 | 第51-53页 |
第五部分 讨论 | 第53-67页 |
1. 化痰祛湿活血方组成、配伍原则与现代研究 | 第53-54页 |
·方药组成 | 第53页 |
·方剂配伍原则与方义 | 第53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53-54页 |
2. 化痰祛湿活血方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研究 | 第54-57页 |
·化痰祛湿活血方的临床疗效 | 第54页 |
·化痰祛湿活血方作用机理研究 | 第54-57页 |
3. 化痰祛湿活血方防治NASH作用机制动物实验 | 第57-67页 |
·对大鼠肝湿重、肝指数的影响 | 第57-58页 |
·对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的影响 | 第58页 |
·对大鼠血清ALT、AST的影响 | 第58-59页 |
·对大鼠血清TC、TG的影响 | 第59-62页 |
·对大鼠肝匀浆FFA的影响 | 第62-63页 |
·化痰祛湿活血方对大鼠肝组织CYP2E1、PPARα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3-65页 |
·CYP2E1和PPARA之间关系的探讨及化痰祛湿活血方的调控作用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附录1:临床病历观察表 | 第76-80页 |
附录2:NASH大鼠肝脏病理图片 | 第80-88页 |
附录3:RT-PCR图片 | 第88-8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作者简介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