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篇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 第12-25页 |
1. 中医辨证论治与分型关系 | 第12-15页 |
2. 中成方药 | 第15-17页 |
3. 单味中药及中药制剂 | 第17-23页 |
·调整免疫 | 第18-19页 |
·抗纤维化 | 第19-20页 |
·抗病毒 | 第20-21页 |
·保肝降酶,退黄 | 第21-23页 |
4. 其它疗法 | 第23页 |
5.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第23-25页 |
第二篇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进展 | 第25-31页 |
1. 抗病毒药物 | 第25-29页 |
·α-干扰素(interferon—α) | 第25-26页 |
·核苷(酸)类似物 | 第26-29页 |
2. 免疫调节剂 | 第29-30页 |
·胸腺肽α-1 | 第29-30页 |
3. 展望 | 第30-31页 |
第三篇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医病因病机并治 | 第31-40页 |
1. 病名认识及沿革 | 第31-32页 |
2. 中医病因认识 | 第32-33页 |
·外感所因 | 第32页 |
·内伤所因 | 第32-33页 |
3. 中医病机认识 | 第33-35页 |
·正气亏虚为发病基础 | 第33-34页 |
·疫毒、湿热、气滞、瘀血是主要致病因素 | 第34页 |
·气、血、湿、热、痰、瘀六郁的病理变化 | 第34-35页 |
4 中医治法及用药 | 第35-40页 |
第四篇 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研究 | 第40-52页 |
1. 研究目的 | 第40页 |
2. 病例来源 | 第4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4. 诊断标准 | 第40-42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40-41页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41页 |
·症状体征量化标准 | 第41-42页 |
·病情分级标准 | 第42页 |
5. 纳入标准 | 第42-43页 |
6. 排除标准 | 第43页 |
7. 观察指标 | 第43页 |
·一般情况 | 第43页 |
·疗效指标 | 第43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43页 |
8. 疗效评价 | 第43-44页 |
·综合疗效评定标准 | 第43-44页 |
·临床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第44页 |
9. 统计方法 | 第44页 |
10. 研究结果 | 第44-52页 |
·一般情况 | 第44-45页 |
·治疗前症状分布 | 第45-46页 |
·治疗前后征候积分比较 | 第46-48页 |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 | 第48页 |
·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改变 | 第48-49页 |
·血清HBeAg、HBV—DNA变化 | 第49-51页 |
·总体疗效分析 | 第51页 |
·安全性指标分析 | 第51-52页 |
第五篇 讨论 | 第52-57页 |
1. 芪珠方配伍特点 | 第52-56页 |
·方药组成 | 第52页 |
·配伍意义与特点 | 第52-53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53-56页 |
2. 芪珠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 第56页 |
3.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