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1.1 我国科学传播的演变 | 第10页 |
1.1.2 新媒体对科学传播的影响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新媒体科学传播效果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8页 |
1.4.1 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4.2 科学传播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1.4.3 科学传播效果概念的界定 | 第16页 |
1.4.4 国内外对科学传播效果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微博科学传播的现状分析 | 第18-28页 |
2.1 微博传播的特点 | 第18-19页 |
2.2 新浪微博科学传播的结构构成 | 第19-20页 |
2.3 微博科学传播的主体 | 第20-22页 |
2.3.1 新浪微博科学传播主体的影响力 | 第20-21页 |
2.3.2 科学传播主体的活动频率 | 第21-22页 |
2.4 微博科学传播的受众 | 第22-23页 |
2.4.1 新浪微博用户的年龄分布 | 第22-23页 |
2.4.2 新浪微博用户的受教育程度 | 第23页 |
2.5 受众使用微博的行为与兴趣 | 第23-26页 |
2.5.1 用户使用微博的终端分布 | 第23-24页 |
2.5.2 用户的区域分布 | 第24页 |
2.5.3 用户使用时间分布 | 第24-25页 |
2.5.4 微博用户使用目的 | 第25-26页 |
2.5.5 用户的关注热点 | 第26页 |
2.6 微博科学传播的内容 | 第26-28页 |
第三章 传播效果理论与指标建构 | 第28-34页 |
3.1 传播效果理论 | 第28-30页 |
3.1.1 意见领袖理论 | 第28页 |
3.1.2 使用与满足理论 | 第28-29页 |
3.1.3 议程设置理论 | 第29页 |
3.1.4 知识沟假说理论 | 第29-30页 |
3.2 拉斯维尔5W模型在微博科学传播中的应用 | 第30-32页 |
3.2.1 拉斯维尔5W模型 | 第30页 |
3.2.2 拉斯韦尔5W模型要素对微博科学传播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 基于5W模型的微博科学传播效果评价机制 | 第32-34页 |
3.3.1 显性指标建构 | 第32-33页 |
3.3.2 隐性指标的建构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微博传播效果分析 | 第34-46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34-36页 |
4.1.1 传播效果测量指标的定义 | 第34-35页 |
4.1.2 数据的收集 | 第35-36页 |
4.2 微博科学传播的效果分析 | 第36-46页 |
4.2.1 基于显性指标的分析 | 第36-40页 |
4.2.2 基于隐性指标的分析 | 第40-43页 |
4.2.3 综合分析 | 第43-46页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6-49页 |
5.1 科学传播的效果总结 | 第46页 |
5.2 影响科学传播的因素 | 第46-48页 |
5.2.1 传播内容的因素 | 第46-47页 |
5.2.2 受众因素 | 第47页 |
5.2.3 影响科学传播效果的其他因素 | 第47-48页 |
5.3 对提高新媒体下科学传播效果的改进意见 | 第48-49页 |
总结与反思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1 清博大数据平台原始数据1 | 第52-53页 |
附录2 清博大数据平台原始数据2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