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20页 |
ABSTRACT | 第20-28页 |
绪论 | 第29-47页 |
第一节 “诸城十老”名称的由来与所指对象 | 第29-33页 |
第二节 “诸城十老”研究综述 | 第33-42页 |
一、围绕“诸城十老”群体的研究成果 | 第34-35页 |
二、围绕“诸城十老”个体的研究成果 | 第35-42页 |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42-47页 |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 | 第42-44页 |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 第44-45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45-46页 |
四、创新点 | 第46-47页 |
第一章 “诸城十老”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 | 第47-66页 |
第一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国家环境 | 第47-52页 |
一、高压与怀柔并行:明清鼎革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变化 | 第48-50页 |
二、读书人生活由富裕转入窘迫:明清鼎革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变化 | 第50-51页 |
三、“华夏中心”的坚守与放弃:明清鼎革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变化 | 第51-52页 |
第二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山东环境 | 第52-56页 |
第三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环境 | 第56-66页 |
一、“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社会环境 | 第56-61页 |
二、“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自然环境 | 第61-63页 |
三、“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人文环境 | 第63-66页 |
第二章 “诸城十老”的家族渊源与人生经历 | 第66-103页 |
第一节 丁耀亢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 第67-73页 |
一、丁耀亢的家世 | 第67-69页 |
二、丁耀亢的人生经历 | 第69-73页 |
第二节 王乘箓的人生经历 | 第73-76页 |
第三节 刘翼明的家世及人生经历 | 第76-82页 |
一、刘翼明的家世 | 第76-77页 |
二、刘翼明的人生经历 | 第77-82页 |
第四节 李澄中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 第82-85页 |
一、李澄中的家世 | 第82页 |
二、李澄中的人生经历 | 第82-85页 |
第五节 张衍、张侗的家世及与人生经历 | 第85-89页 |
一、张衍、张侗的家世 | 第85-87页 |
二、张衍的人生经历 | 第87-88页 |
三、张侗的人生经历 | 第88-89页 |
第六节 丘元武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 第89-95页 |
一、丘元武的家世 | 第89-90页 |
二、丘元武的人生经历 | 第90-95页 |
第七节 徐田的人生经历 | 第95-97页 |
第八节 赵清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 第97-99页 |
一、赵清的家世 | 第97页 |
二、赵清的人生经历 | 第97-99页 |
第九节 隋平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 第99-103页 |
一、隋平的家世 | 第99-100页 |
二、隋平的人生经历 | 第100-103页 |
第三章 “诸城十老”的交游与结社 | 第103-138页 |
第一节 “诸城十老”的交游对象 | 第103-106页 |
一、“诸城十老”在诸城的主要交游对象 | 第103-105页 |
二、“诸城十老”在诸城以外的主要交游对象 | 第105-106页 |
第二节 “诸城十老”在诸城境内的交游活动 | 第106-123页 |
一、“诸城十老”在诸城交游的主要地点 | 第106-108页 |
二、“诸城十老”在诸城的主要交游活动 | 第108-123页 |
第三节 “诸城十老”在诸城之外的主要交游活动 | 第123-134页 |
一、“诸城十老”与周亮工的交游 | 第124-126页 |
二、“诸城十老”与王士禛的交游 | 第126-131页 |
三、“诸城十老”与周斯盛的交游 | 第131-134页 |
第四节 “诸城十老”的结社 | 第134-138页 |
一、诸城文人的结社传统 | 第134-136页 |
二、“诸城十老”的结社活动 | 第136-138页 |
第四章 “诸城十老”的人生选择与身份认定 | 第138-155页 |
第一节 “诸城十老”的人生抉择与归隐心态 | 第138-144页 |
一、“诸城十老”的人生抉择 | 第138-140页 |
二、“诸城十老”的故土情结与归隐心态 | 第140-144页 |
第二节 “诸城十老”人生不遂的原因 | 第144-146页 |
一、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 第144-145页 |
二、“诸城十老”的自身原因 | 第145-146页 |
第三节 “诸城十老”身份的认定 | 第146-155页 |
一、学界对“诸城十老”身份的争鸣 | 第146-150页 |
二、“遗民”的界定标准 | 第150-152页 |
三、“诸城十老”身份的认定 | 第152-155页 |
第五章 “诸城十老”相关文献佚存情况调查 | 第155-177页 |
第一节 “诸城十老”著述佚存情况 | 第155-161页 |
一、丁耀亢著述佚存情况 | 第155-157页 |
二、王乘箓著述佚存情况 | 第157页 |
三、刘翼明著述佚存情况 | 第157-158页 |
四、李澄中著述佚存情况 | 第158-159页 |
五、张衍著述佚存情况 | 第159页 |
六、张侗著述佚存情况 | 第159-160页 |
七、丘元武著述佚存情况 | 第160页 |
八、徐田著述佚存情况 | 第160-161页 |
九、赵清著述佚存情况 | 第161页 |
十、隋平著述佚存情况 | 第161页 |
第二节 “诸城十老”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61-177页 |
一、丁耀亢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61-164页 |
二、王乘箓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64页 |
三、刘翼明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64-167页 |
四、李澄中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67-170页 |
五、张衍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70-172页 |
六、张侗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72-173页 |
七、丘元武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73-174页 |
八、徐田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74页 |
九、赵清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74-176页 |
十、隋平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 第176-177页 |
第六章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与影响 | 第177-270页 |
第一节 “诸城十老”诗歌创作的诗坛背景 | 第177-186页 |
一、明末清初诗坛概况 | 第177-182页 |
二、明末清初山东诗坛概况 | 第182-184页 |
三、明末清初诸城诗坛概况 | 第184-186页 |
第二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倾向 | 第186-194页 |
一、秉承“吟咏情性”传统,追求作“真诗”、抒“真情” | 第186-188页 |
二、宗唐但不泥于唐,转益多师而成一家之体 | 第188-194页 |
第三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主题 | 第194-222页 |
一、关注自身命运,书写自我怨情 | 第195-198页 |
二、哀叹民生多艰,同情下层民众 | 第198-201页 |
三、珍视亲人友朋,诉说亲情友情 | 第201-204页 |
四、诗画田园风光,寄情山水之间 | 第204-215页 |
五、登台咏史怀古,抒发思古幽情 | 第215-218页 |
六、记录羁旅行役,寄托思乡之情 | 第218-220页 |
七、超然身世之外,参禅论道说理 | 第220-222页 |
第四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风格 | 第222-242页 |
一、激楚亢厉,风致空寂:丁耀亢的诗歌风格 | 第222-229页 |
二、刚健而不失清新:王乘箓的诗歌风格 | 第229-230页 |
三、纤郁悲凉,苍秀朴老:刘翼明的诗歌风格 | 第230-233页 |
四、高岸开朗,沉郁凄楚:李澄中的诗歌风格 | 第233-235页 |
五、闲适平淡,多东篱风致:张衍的诗歌风格 | 第235-236页 |
六、清新散淡,风趣自别:张侗的诗歌风格 | 第236-237页 |
七、伟丽清深,沉郁顿挫:丘元武的诗歌风格 | 第237-239页 |
八、朴劲清茂,雄杰之语:徐田的诗歌风格 | 第239-241页 |
九、平淡质朴,情感真挚:赵清的诗歌风格 | 第241页 |
十、宁静恬淡,立意高远:隋平的诗歌风格 | 第241-242页 |
第五节 “诸城十老”的诗坛地位与影响 | 第242-256页 |
一、开风奠荣:“诸城十老”在诸城诗坛的地位与影响 | 第243-245页 |
二、名播诗传:“诸城十老”在山左诗坛的地位与影响 | 第245-250页 |
三、声气日益增:“诸城十老”在全国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 第250-256页 |
第六节 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 | 第256-270页 |
一、“诗史”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 第257-260页 |
二、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 | 第260-267页 |
三、丁耀亢与杜甫“诗史”的差异性 | 第267-270页 |
第七章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270-283页 |
第一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 | 第270-276页 |
一、“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共性影响 | 第270-273页 |
二、“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差异性影响 | 第273-276页 |
第二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倾向的影响 | 第276-278页 |
第三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 第278-283页 |
一、一生多舛致诗风亢厉:丁耀亢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 第278-279页 |
二、穷年矻矻致诗风纤郁闷愤:刘翼明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 第279-280页 |
三、仕进不遇致诗风沉郁凄楚:李澄中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 第280页 |
四、半路失官致诗风沉郁悲凉:丘元武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 第280-281页 |
五、生活平静致诗风淡雅:王乘箓、张衍、张侗、徐田、赵清、隋平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 第281-283页 |
结论 | 第283-285页 |
附录 “诸城十老”事迹年表 | 第285-321页 |
参考文献 | 第321-325页 |
后记 | 第325-32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28-32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3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