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小学英语课堂为例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数字化课堂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影响教学互动有效性因素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6-18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一)数字化课堂 | 第18-21页 |
(二)教学互动有效性 | 第21-23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3-25页 |
(二)混合式学习理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研究设计 | 第28-42页 |
一、影响因素分析及确定 | 第28-31页 |
(一)基于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二)基于访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31-42页 |
(一)问卷基本设计 | 第31-33页 |
(二)预调研的实施 | 第33-34页 |
(三)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 | 第34-40页 |
(四)确定最终量表 | 第40-41页 |
(五)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影响教学互动有效性因素的结果分析 | 第42-66页 |
一、教学互动的基本情况 | 第42-47页 |
(一)基本信息统计描述 | 第42页 |
(二)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 | 第42-46页 |
(三)教学效果的基本情况 | 第46-47页 |
二、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差异性分析 | 第47-57页 |
(一)教师性别与教学互动的差异性分析 | 第47-50页 |
(二)教师学历与教学互动的差异性分析 | 第50-54页 |
(三)学生年龄与教学互动的差异性分析 | 第54-57页 |
三、影响因素与教学互动有效性的相关分析 | 第57-59页 |
四、影响因素与教学互动有效性的回归分析 | 第59-63页 |
(一)教师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二)学生因素分析 | 第60-62页 |
(三)学习环境因素分析 | 第62-63页 |
五、分析结论 | 第63-66页 |
第五章 提升数字化课堂教学互动有效性的策略 | 第66-72页 |
一、教师和管理者方面的策略 | 第66-68页 |
(一)改善教师教学观念 | 第66-67页 |
(二)提高对教学准备的重视程度 | 第67页 |
(三)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 第67-68页 |
二、学生方面的策略 | 第68-69页 |
(一)提升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 第68页 |
(二)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 第68-69页 |
(三)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 第69页 |
三、数字化课堂环境方面的策略 | 第69-72页 |
(一)完善教学设备软硬件功能 | 第69-70页 |
(二)丰富教学资源配置 | 第70页 |
(三)改善教室的空间布局 | 第70-72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72页 |
二、创新点与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72-73页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第72-73页 |
(二)可预期的创造性成果 | 第73页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第73页 |
四、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