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城市雨水生物滞留池优化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6-18页
        1.3.1 海绵城市主要措施的问题研究第16-17页
        1.3.2 生物滞留池植被选择的问题研究第17页
        1.3.3 生物滞留池渗透性的问题研究第17-18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分析第19-36页
    2.1 海绵城市技术第19-21页
        2.1.1 海绵城市的概念第19-20页
        2.1.2 海绵城市设计原理第20-21页
    2.2 海绵城市技术类型及适用条件分析第21-26页
        2.2.1 绿色屋顶第21-22页
        2.2.2 透水铺装第22-23页
        2.2.3 植草沟第23-24页
        2.2.4 下凹式绿地第24-25页
        2.2.5 雨水花园第25-26页
    2.3 生物滞留池第26-29页
    2.4 生物滞留池存在问题第29-34页
        2.4.1 生物滞留池适用的局限性第29-30页
        2.4.2 生物滞留池管理维护现状第30-32页
            2.4.2.1 缺乏针对性的管理标准第30页
            2.4.2.2 缺乏专业的维护管理人员第30页
            2.4.2.3 缺少合理维护安排时间及维护成本第30页
            2.4.2.4 现行设施管理模式单一第30-31页
            2.4.2.5 生物滞留地运营维护措施第31-32页
        2.4.3 生物滞留池存在的问题分析第32-34页
            2.4.3.1 过滤介质的堵塞第32-33页
            2.4.3.2 植被的破坏第33-34页
    2.5 小结第34-36页
第3章 生物滞留池优化设计研究第36-66页
    3.1 生物滞留池常见形式分析第36页
    3.2 生物滞留池结构优化方案第36-39页
        3.2.1 设置预处理措施第37页
        3.2.2 生物滞留池结构内部优化第37-39页
            3.2.2.1 填料改良第37-38页
            3.2.2.2 排水管改良第38-39页
    3.3 生物滞留池植被选择第39-43页
        3.3.1 植被在雨水设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39-40页
        3.3.2 选择植被的原则第40-42页
        3.3.3 生物滞留池各区域植被选择第42-43页
    3.4 常用于生物滞留池的植物的选择原则第43-48页
        3.4.1 自然景观第43-44页
        3.4.2 降雨特点及水资源第44-45页
        3.4.3 土壤特征第45-46页
        3.4.4 雨水径流水质第46-47页
        3.4.5 现有植物资源第47-48页
    3.5 各区域条件对植物选择的原则第48-62页
        3.5.1 四川盆地第48-50页
        3.5.2 云贵高原第50-52页
        3.5.3 黄土高原第52-54页
        3.5.4 华中地区第54-55页
        3.5.5 华南地区第55-57页
        3.5.6 华东地区第57-58页
        3.5.7 华北地区第58-60页
        3.5.8 东北地区第60-62页
    3.6 生物滞留池植物选择区划图第62-66页
第4章 生物滞留池试验研究第66-92页
    4.1 试验目的第66页
    4.2 试验装置与方法第66-74页
        4.2.1 试验装置第66-67页
        4.2.2 试验原理第67-68页
            4.2.2.1 雨水渗流原理第67-68页
        4.2.3 试验方法第68-74页
            4.2.3.1 结构优化装置第70-73页
            4.2.3.2 植物优化装置第73-74页
    4.3 实验组别设计第74-75页
    4.4 试验测试和现象第75-85页
        4.4.1 雨水渗透试验结果第75-78页
            4.4.1.1 成都地区雨水浓度下雨水渗透试验结果第75-77页
            4.4.1.2 生物滞留池各层杂质含量试验结果第77-78页
        4.4.2 植物优化试验结果第78-85页
            4.4.2.1 植物优化根茎发展试验结果第79-80页
            4.4.2.2 植物优化各种生理状况对比试验结果第80-84页
            4.4.2.3 有植物的生物滞留池特定雨水浓度下渗透试验结果第84-85页
    4.5 试验结果分析第85-91页
        4.5.1 雨水渗透试验结果分析第85-88页
            4.5.1.1 成都地区雨水浓度下渗透试验结果分析第86页
            4.5.1.2 生物滞留池各层杂质含量试验结果分析第86-88页
        4.5.2 植物优化试验结果分析第88-90页
            4.5.2.1 优选植被在生物滞留池中生长状况观测试验结果分析第88-89页
            4.5.2.2 有植物的生物滞留池特定雨水浓度下渗透试验结果分析第89-90页
        4.5.3 传统生物滞留池无植被与有植被雨水渗透试验结果分析第90-91页
    4.6 小结第91-92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92-94页
    5.1 总结第92-93页
    5.2 展望第93-94页
致谢第94-95页
参考文献第95-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丙安古镇民居形态探究
下一篇:考虑耦合作用的深基坑桩锚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