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丙安古镇民居形态探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一) 研究目的第9页
        (二) 研究意义第9-10页
    二、国内外黔北民居形态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三、研究方法第11-13页
    四、研究框架第13-14页
第二章 黔北民居建筑的形成背景第14-24页
    一、自然环境因素第14-17页
        (一) 气候要素第14-15页
        (二) 地形因素第15-16页
        (三) 植被与水文因素第16-17页
    二、社会文化因素第17-23页
        (一) 区域历史发展第17-18页
        (二) 川盐入黔与赤水河航运第18-20页
        (三) 红色文化第20-21页
        (四) 人文活动第21-23页
    小结第23-24页
第三章 丙安古镇民居场镇分析第24-35页
    一、场镇的形成第24-25页
    二、丙安古镇所在景观区域位置第25-26页
    三、丙安古镇的选址第26-27页
        (一) 自然界的影响第26页
        (二) 社会发展影响第26-27页
    四、古镇现状第27-28页
        (一) 建筑现状第27页
        (二) 发展现状第27-28页
    五、丙安古镇的整体规划第28-31页
    六、堪舆学的体现第31-34页
    小结第34页
    本章注释第34-35页
第四章 丙安古镇民居建筑形态探究第35-50页
    一、丙安古镇建筑的基本形式第35-39页
        (一) 建筑单体的形式第35-37页
        (二) 建筑墙体结构第37-38页
        (三) 屋顶艺术第38-39页
    二、建筑单体内部主要空间构成第39-41页
        (一) 堂屋空间第40页
        (二) 起居空间第40-41页
    三、丙安古镇民居建筑细部装饰第41-45页
        (一) 木雕刻装饰第42-43页
        (二) 石雕刻装饰第43-44页
        (三) 对联匾额第44页
        (四) 建筑色彩第44-45页
    四、丙安古镇特殊建筑浅析第45-49页
        (一) 山门形态浅析第45-47页
        (二) 双龙桥第47页
        (三) 古码头浅析第47-49页
    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丙安古镇民居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延续第50-66页
    一、现存问题第50-53页
        (一) 建筑风格不统一第50-51页
        (二) 乱改乱建第51页
        (三) 当地建筑建造维护工艺逐渐失传第51-52页
        (四) 保护传统建筑的价值认知缺失第52-53页
    二、保护与发展方法探究第53-64页
        (一) 对现有古建筑的保护第53-55页
        (二)商业化改造与传统建筑的融合----以大顺店为例第55-59页
        (三) 对传统民俗的保护第59-60页
        (四) 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第60-62页
        (五) 传统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第62-64页
    三、丙安古镇民居形态对当代建筑艺术的启示第64-65页
    小结第65页
    本章注释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9-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综合管廊结构的数值模拟与优化分析
下一篇:城市雨水生物滞留池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