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

高能量密度非水液流电池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42页
    1.1 引言第11-13页
    1.2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13-27页
        1.2.1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结构第13-14页
        1.2.2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传质过程第14-16页
        1.2.3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特点第16-17页
        1.2.4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发展和分类第17-25页
        1.2.5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应用第25-27页
    1.3 非水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及分类第27-40页
        1.3.1 金属配合物非水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29-33页
        1.3.2 非水有机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33-37页
        1.3.3 金属-有机物非水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37-38页
        1.3.4 其他非水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体系第38-40页
    1.4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第40-42页
第二章 邻菲啰啉作为配体的非水全钴液流电池研究第42-58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实验部分第43-49页
        2.2.1 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3-44页
        2.2.2 原料和电解液的制备第44-45页
        2.2.3 溶解度测试第45-46页
        2.2.4 循环伏安测试第46-47页
        2.2.5 电池充放电循环测试第47-48页
        2.2.6 电池性能计算等式第48-4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9-57页
        2.3.1 [Co(phen)_3](PF_6)_2活性物质电化学性质第49-50页
        2.3.2 [Co(phen)_3](PF_6)_2电化学动力学性质第50-52页
        2.3.3 电极材料的影响第52-54页
        2.3.4 支持电解质四乙基六氟磷酸铵浓度的影响第54-55页
        2.3.5 静态电池充放电测试第55-57页
    2.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三章 新型非水Fe/Co液流电池研究第58-75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实验部分第59-65页
        3.2.1 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第59-60页
        3.2.2 原料和电解液的制备第60-61页
        3.2.3 流动态液流电池装置的设计及组装第61-65页
        3.2.4 电解液制备第6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5-73页
        3.3.1 循环伏安测试第65-67页
        3.3.2 电化学动力学测试第67-69页
        3.3.3 不同充放电电流密度的影响第69-72页
        3.3.4 电池循环充放电测试第72-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基于二苯甲酮的非水有机液流电池研究第75-94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实验部分第76-77页
        4.2.1 主要实验试剂第76页
        4.2.2 原料和电解液的制备第76页
        4.2.3 溶解度测试第76-77页
        4.2.4 循环充放电测试第7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77-93页
        4.3.1 二苯甲酮的电化学性质第77-83页
        4.3.2 不同支持电解质对扩散系数的影响第83-86页
        4.3.3 支持电解质浓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第86-88页
        4.3.4 温度对二苯甲酮扩散系数的影响第88-90页
        4.3.5 循环充放电测试第90-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五章 具有高开路电压非水有机液流电池研究第94-107页
    5.1 引言第94-95页
    5.2 实验部分第95-96页
        5.2.1 主要实验材料与仪器第95页
        5.2.2 原料和电解液的制备第95页
        5.2.3 电池性能测试第95-96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96-106页
        5.3.1 循环伏安测试第96-97页
        5.3.2 电化学动力学测试第97-99页
        5.3.3 不同取代基对负极性质的影响第99-104页
        5.3.4 电池充放电测试第104-106页
    5.4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07-110页
    6.1 结论第107-108页
    6.2 展望第108-110页
参考文献第110-12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26-128页
致谢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养血清脑颗粒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下一篇:Buck型电力电子拓扑高频化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