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31页 |
1.1 高血压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1.1 高血压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1.1.2 高血压药物治疗现状 | 第14-15页 |
1.2 老年痴呆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老年痴呆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1.2.2 老年痴呆靶点 | 第17-20页 |
1.2.3 老年痴呆药物治疗现状 | 第20-22页 |
1.3 中药养血清脑颗粒研究进展 | 第22-28页 |
1.3.1 养血清脑颗粒简介 | 第22页 |
1.3.2 养血清脑颗粒化学成分研究 | 第22-24页 |
1.3.3 养血清脑颗粒吸收代谢研究 | 第24-25页 |
1.3.4 养血清脑颗粒药理作用研究 | 第25-28页 |
1.4 结语 | 第28页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8-31页 |
第2章 养血清脑颗粒对大鼠胸主动脉舒张作用研究 | 第31-45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2.3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2.2.4 供试药物制备 | 第32页 |
2.2.5 Krebs-Henseleit(K-H)营养液配制 | 第32页 |
2.2.6 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制备 | 第32-33页 |
2.2.7 养血清脑颗粒对NE和KCl预收缩血管环的舒张作用 | 第33页 |
2.2.8 血管内皮在养血清脑颗粒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 第33页 |
2.2.9 钾离子通道在养血清脑颗粒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 第33页 |
2.2.10 外钙内流和内钙释放在养血清脑颗粒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 第33-34页 |
2.2.11 气体信号分子在养血清脑颗粒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 第34页 |
2.2.12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4-41页 |
2.3.1 养血清脑颗粒对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胸主动脉环的作用 | 第34-36页 |
2.3.2 养血清脑颗粒对KCl预收缩胸主动脉环的作用 | 第36页 |
2.3.3 血管内皮对养血清脑颗粒舒血管作用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4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平滑肌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5 养血清脑颗粒对胆碱能受体的影响 | 第38页 |
2.3.6 养血清脑颗粒对CaCl_2量效曲线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7 气体信号分子对养血清脑颗粒舒张血管作用的影响 | 第40-41页 |
2.4 讨论 | 第41-4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养血清脑颗粒降压作用和心脏保护作用研究 | 第45-55页 |
3.1 引言 | 第45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5-47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5-46页 |
3.2.3 实验动物 | 第46页 |
3.2.4 分组及给药 | 第46页 |
3.2.5 血压测量 | 第46页 |
3.2.6 超声心动检测心脏结构及血流动力学 | 第46页 |
3.2.7 样本采集 | 第46-47页 |
3.2.8 血清NO,NOS,AngⅡ,CO和H_2S的检测 | 第47页 |
3.2.9 心肌和主动脉的形态学观察及检测方法 | 第47页 |
3.2.10 统计学分析 | 第47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3.3.1 养血清脑颗粒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2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清AngⅡ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3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清NO,NOS,H_2S和CO的影响 | 第49页 |
3.3.4 养血清脑颗粒对高压负荷诱导心脏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 | 第49-51页 |
3.3.5 养血清脑颗粒对血管中膜厚度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 讨论 | 第52-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4章 养血清脑颗粒对D-半乳糖致快速老化模型小鼠学习记忆改善作用研究 | 第55-7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5-5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2.3 实验动物 | 第56页 |
4.2.4 实验流程 | 第56-57页 |
4.2.5 水迷宫实验 | 第57-58页 |
4.2.6 旷场实验 | 第58页 |
4.2.7 脑组织中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58页 |
4.2.8 病理学分析 | 第58页 |
4.2.9 统计学分析 | 第58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8-68页 |
4.3.1 养血清脑颗粒对D-gal小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2 养血清脑颗粒对D-gal小鼠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3 养血清脑颗粒对D-gal小鼠脑内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61-64页 |
4.3.4 养血清脑颗粒对D-gal小鼠海马炎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4页 |
4.3.5 养血清脑颗粒对D-gal小鼠海马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第64页 |
4.3.6 养血清脑颗粒对D-gal小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第64-66页 |
4.3.7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66-68页 |
4.4 讨论 | 第68-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养血清脑颗粒成分分析 | 第71-103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1-7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1页 |
5.2.2 实验仪器 | 第71-72页 |
5.2.3 试剂 | 第72页 |
5.2.4 实验动物 | 第72页 |
5.2.5 血清药物化学实验方法 | 第72-73页 |
5.2.6 药动学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5.2.7 分子对接实验 | 第74-75页 |
5.2.8 统计学分析 | 第75-76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76-101页 |
5.3.1 养血清脑颗粒化学成分分析 | 第76-77页 |
5.3.2 养血清脑颗粒入血成分分析 | 第77-79页 |
5.3.3 延胡索乙素药动学研究 | 第79-81页 |
5.3.4 分子对接 | 第81-101页 |
5.4 讨论 | 第101-10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6章 延胡索及其活性成分延胡索乙素对大鼠胸主动脉舒张作用研究 | 第103-119页 |
6.1 引言 | 第103页 |
6.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第103-107页 |
6.2.1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6.2.2 实验仪器 | 第103-104页 |
6.2.3 实验动物 | 第104页 |
6.2.4 供试药物制备 | 第104页 |
6.2.5 延胡索提取物中延胡索乙素含量测定 | 第104页 |
6.2.6 Krebs-Henseleit(K-H)营养液配制 | 第104页 |
6.2.7 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环制备 | 第104-105页 |
6.2.8 实验动物给药和血压测量 | 第105页 |
6.2.9 RC和THP对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胸主动脉环的作用 | 第105页 |
6.2.10 血管内皮在RC和THP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 第105-106页 |
6.2.11 钾离子通道在RC和THP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 第106页 |
6.2.12 钙离子通道在RC和THP血管舒张中的作用 | 第106页 |
6.2.13 肌浆网内钙释放在RC和THP血管舒张活性中的作用 | 第106页 |
6.2.14 统计学分析 | 第106-107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107-115页 |
6.3.1 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含量的测定 | 第107页 |
6.3.2 RC和THP的急性降压作用 | 第107-109页 |
6.3.3 RC和THP对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血管环的舒张作用 | 第109-110页 |
6.3.4 血管内皮在RC和THP舒张血管中的作用 | 第110-111页 |
6.3.5 钾通道在RC和THP舒张血管中的作用 | 第111-112页 |
6.3.6 胆碱能受体在RC和THP舒张血管中的作用 | 第112-113页 |
6.3.7 RC和THP对外钙离子引起血管收缩的影响 | 第113-114页 |
6.3.8 RC和THP对肌浆网内钙释放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6.4 讨论 | 第115-11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7章 延胡索乙素对D-半乳糖致快速老化模型大鼠学习记忆改善作用研究 | 第119-133页 |
7.1 引言 | 第119页 |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2页 |
7.2.1 实验材料 | 第119-120页 |
7.2.2 实验仪器 | 第120页 |
7.2.3 实验动物 | 第120页 |
7.2.4 实验流程 | 第120页 |
7.2.5 水迷宫实验 | 第120-121页 |
7.2.6 旷场实验 | 第121-122页 |
7.2.7 脑组织中生化指标的检测 | 第122页 |
7.2.8 病理学分析 | 第122页 |
7.2.9 统计学分析 | 第122页 |
7.3 实验结果 | 第122-130页 |
7.3.1 延胡索乙素对D-gal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7.3.2 延胡索乙素对D-gal大鼠脑内氧化应激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7.3.3 延胡索乙素对D-gal大鼠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 第125-126页 |
7.3.4 延胡索乙素对D-gal大鼠海马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7.3.5 延胡索乙素对D-gal大鼠海马炎症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127页 |
7.3.6 延胡索乙素对D-gal大鼠大脑皮层星形胶质细胞的影响 | 第127页 |
7.3.7 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127-130页 |
7.4 讨论 | 第130-132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7页 |
8.1 结论 | 第133-134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8.3 展望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5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