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许可下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动态能力重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内容与框架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重点难点 | 第13-14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6-33页 |
2.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 第16-18页 |
2.1.1 垄断优势理论 | 第16页 |
2.1.2 国际产品周期理论 | 第16-17页 |
2.1.3 内部化理论 | 第17-18页 |
2.1.4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第18页 |
2.2 动态能力理论与相关综述 | 第18-31页 |
2.2.1 动态能力定义 | 第18-23页 |
2.2.2 动态能力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3 动态能力的测度与识别 | 第24-29页 |
2.2.4 动态能力构建 | 第29-31页 |
2.3 跨国并购研究 | 第31页 |
2.4 制度因素对跨国并购的影响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与问题 | 第33-46页 |
3.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 | 第33-41页 |
3.1.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趋势 | 第33-35页 |
3.1.2 并购发展历程 | 第35-37页 |
3.1.3 并购特点 | 第37-40页 |
3.1.4 并购动因 | 第40-41页 |
3.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3.2.1 并购策略不科学 | 第41-42页 |
3.2.2 风险识别不足 | 第42页 |
3.2.3 制度阻碍 | 第42-43页 |
3.2.4 人才与资金匮乏 | 第43页 |
3.2.5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整合不足 | 第43-44页 |
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后动态能力重构的必要性 | 第44-46页 |
3.3.1 识别机会并利用能力驱动企业 | 第44页 |
3.3.2 动态能力重构保证并购的成功实施 | 第44-45页 |
3.3.3 动态能力重构是企业资源整合的关键 | 第45-46页 |
第四章 跨国并购前后动态能力分析与制度许可 | 第46-65页 |
4.1 数据与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4.1.1 数据来源 | 第46页 |
4.1.2 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4.2 跨国并购后动态能力分析 | 第48-53页 |
4.2.1 基于财务数据的动态能力识别 | 第48-50页 |
4.2.2 跨国并购前后动态能力分析 | 第50-52页 |
4.2.3 跨国并购后动态能力重构对策建议 | 第52-53页 |
4.3 动态能力重构的制度许可 | 第53-64页 |
4.3.1 制度因素影响动态能力 | 第54-56页 |
4.3.2 动态能力重构的制度许可 | 第56-64页 |
4.4 制度许可下跨国并购后动态能力重构 | 第64-6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65-68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5页 |
5.2 文章创新点 | 第65-67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