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本研修的新路径研究--以扬州市梅岭小学“常春藤”学院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引言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终身学习”的提出 | 第8-9页 |
1.2.2“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 第9页 |
1.2.3 教师的知识结构分析 | 第9-10页 |
1.2.4 国内外教师的在职培训情况一览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2.“学院式”校本研修提出与现实意义 | 第13-17页 |
2.1 校本研修与“学院式”校本研修 | 第13-15页 |
2.1.1 扬州市梅岭小学“学院式”校本研修现状 | 第13-14页 |
2.1.2“校本研修”的提出 | 第14页 |
2.1.3 什么叫“学院式”校本研修 | 第14-15页 |
2.2“学院式”校本研修的缘起 | 第15-17页 |
2.2.1 教育改革的需要 | 第15页 |
2.2.2 走出困境的需要 | 第15-16页 |
2.2.3 学校发展的需要 | 第16页 |
2.2.4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 第16-17页 |
3.“学院式”校本研修的架构及路径探究 | 第17-23页 |
3.1“学院式”校本研修的系统架构 | 第17-18页 |
3.2“学院式”校本研修的课程架构 | 第18-19页 |
3.3“学院式”校本研修的运行方式 | 第19-23页 |
3.3.1 学院式校本研修的知识获取路径 | 第19-20页 |
3.3.2 学院式校本研修的实践路径 | 第20-21页 |
3.3.3“学院式”校本研修的评价路径 | 第21-23页 |
4.各子学院校本研修的架构及路径探究 | 第23-40页 |
4.1 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学院 | 第23-31页 |
4.1.1 子学院建构体系 | 第23页 |
4.1.2 课程架构 | 第23-25页 |
4.1.3 运行方式 | 第25-30页 |
4.1.4 评价体系 | 第30-31页 |
4.2 基于班主任专业发展的研修学院 | 第31-33页 |
4.2.1 子学院体系 | 第31-32页 |
4.2.2 课程架构 | 第32页 |
4.2.3 运行方式 | 第32-33页 |
4.2.4 评价体系 | 第33页 |
4.3 基于管理者管理能力提升的研修学院 | 第33-36页 |
4.3.1 子学院体系 | 第34页 |
4.3.2 课程架构 | 第34-35页 |
4.3.3 运行方式 | 第35页 |
4.3.4 评价体系 | 第35-36页 |
4.4 基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修学院 | 第36-40页 |
4.4.1 子学院体系 | 第36页 |
4.4.2 课程架构 | 第36-37页 |
4.4.3 运行方式 | 第37-38页 |
4.4.4 评价体系 | 第38-40页 |
5.“学院式”校本研修的效果与反思 | 第40-44页 |
5.1 显性成果及其成因 | 第40-41页 |
5.1.1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第40页 |
5.1.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第40页 |
5.1.3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 第40-41页 |
5.2 隐形成果及其成因 | 第41页 |
5.3 进一步优化的思考 | 第41-44页 |
6.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