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川东獐牙菜口山酮类和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 第14-27页 |
1.1 川东獐牙菜口山酮类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 第14-21页 |
1.1.1 材料与仪器 | 第14-15页 |
1.1.2 川东獐牙菜口山酮类成分提取最佳工艺研究 | 第15-20页 |
1.1.3 小结与讨论 | 第20-21页 |
1.2 川东獐牙菜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提取工艺优化 | 第21-27页 |
1.2.1 材料与仪器 | 第21页 |
1.2.2 川东獐牙菜环烯醚萜类成分提取最佳工艺研究 | 第21-26页 |
1.2.3 小结与讨论 | 第26-27页 |
2 川东獐牙菜中口山酮类和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27-39页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7页 |
2.2 提取、分离与纯化 | 第27-31页 |
2.2.1 川东獐牙菜口山酮类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27-29页 |
2.2.2 川东獐牙菜环烯醚萜类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 | 第29-31页 |
2.3 薄层色谱图 | 第31-35页 |
2.3.1 化合物A 的TLC | 第31-32页 |
2.3.2 化合物B 的TLC | 第32-33页 |
2.3.3 化合物C 的TLC | 第33-34页 |
2.3.4 化合物D 的TLC | 第34-35页 |
2.4 HPLC 检测 | 第35-39页 |
2.4.1 化合物A 的HPLC | 第35-36页 |
2.4.2 化合物B 的HPLC | 第36-37页 |
2.4.3 化合物C 的HPLC | 第37页 |
2.4.4 化合物D 的HPLC | 第37-39页 |
3 川东獐牙菜口山酮类和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的结构确证 | 第39-48页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9页 |
3.2 化合物A 的结构确证 | 第39-42页 |
3.2.1 熔点 | 第39页 |
3.2.2 紫外光谱 | 第39-40页 |
3.2.3 红外光谱 | 第40页 |
3.2.4 质谱 | 第40页 |
3.2.5 核磁共振 | 第40-41页 |
3.2.6 结构 | 第41-42页 |
3.3 化合物B 的结构 | 第42-44页 |
3.3.1 熔点 | 第42页 |
3.3.2 紫外光谱 | 第42页 |
3.3.3 红外光谱 | 第42-43页 |
3.3.4 质谱 | 第43页 |
3.3.5 结构 | 第43-44页 |
3.4 化合物C 的结构 | 第44-46页 |
3.4.1 熔点 | 第44页 |
3.4.2 紫外光谱 | 第44页 |
3.4.3 红外光谱 | 第44页 |
3.4.4 质谱 | 第44-45页 |
3.4.5 结构 | 第45-46页 |
3.5 化合物D 的结构 | 第46-47页 |
3.5.1 熔点 | 第46页 |
3.5.2 紫外光谱 | 第46页 |
3.5.3 红外光谱 | 第46页 |
3.5.4 质谱 | 第46页 |
3.5.5 结构 | 第46-47页 |
3.6 小结与讨论 | 第47-48页 |
4 川东獐牙菜口山酮类和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测定方法研究 | 第48-66页 |
4.1 川东獐牙菜中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含量测定方法 | 第48-53页 |
4.1.1 仪器与材料 | 第48页 |
4.1.2 方法和结果 | 第48-53页 |
4.2 川东獐牙菜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口山酮含量测定方法 | 第53-57页 |
4.2.1 仪器与材料 | 第53页 |
4.2.2 方法和结果 | 第53-57页 |
4.3 川东獐牙菜中獐牙菜苦苷含量测定方法 | 第57-62页 |
4.3.1 仪器与材料 | 第57页 |
4.3.2 方法和结果 | 第57-62页 |
4.4 川东獐牙菜苦龙苷含量测定方法 | 第62-66页 |
4.4.1 仪器与材料 | 第62页 |
4.4.2 方法和结果 | 第62-66页 |
5 川东獐牙菜抗乙肝病毒主要活性成分的体外活性评价 | 第66-74页 |
5.1 材料 | 第67-68页 |
5.1.1 药物 | 第67-68页 |
5.1.2 细胞 | 第68页 |
5.1.3 试剂 | 第68页 |
5.2 方法 | 第68-69页 |
5.2.1 细胞的培养及药物应用 | 第68页 |
5.2.2 药物对细胞毒性试验 | 第68页 |
5.2.3 去甲基雏菊叶龙胆酮和苦龙苷对HBsAg、HBeAg 抑制试验 | 第68-69页 |
5.3 统计与分析 | 第69页 |
5.4 试验结果 | 第69-73页 |
5.4.1 在2.2.15 细胞培养中的细胞毒性 | 第69-71页 |
5.4.2 对2.2.15 细胞培养中HBsAg 和HBeAg 的表达的作用 | 第71-73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73-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97页 |
1 化合物结构分析图谱 | 第81-88页 |
2 对照品标准草案 | 第88-96页 |
3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