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44页 |
1.1 根瘤菌的培养特点 | 第12页 |
1.2 根瘤菌的分类 | 第12-19页 |
1.3 根瘤菌与宿主植物共生体系的建立模式 | 第19-21页 |
1.3.1 非依赖根毛介导的共生体系的建立 | 第19-20页 |
1.3.2 根毛介导的共生体系的建立 | 第20-21页 |
1.4 根瘤菌和宿主植物之间的分子对话 | 第21-41页 |
1.4.1 宿主植物释放的信号分子及其调控 | 第21-23页 |
1.4.1.1 类黄酮诱导物及其调控 | 第21-22页 |
1.4.1.2 非类黄酮诱导物及其调控 | 第22-23页 |
1.4.2 根瘤菌的应答反应—结瘤基因表达调控 | 第23-34页 |
1.4.2.1 nod D | 第23-24页 |
1.4.2.2 共同结瘤基因nodABC | 第24页 |
1.4.2.3 宿主特异性结瘤基因 | 第24-26页 |
1.4.2.4 结瘤因子 | 第26-28页 |
1.4.2.5 结瘤外层蛋白—分泌系统 | 第28-34页 |
1.4.3 宿主植物的应答反应 | 第34-37页 |
1.4.3.1 根毛卷曲 | 第34-36页 |
1.4.3.2 侵染线的形成 | 第36-37页 |
1.4.4 根瘤菌的内吞 | 第37-38页 |
1.4.5 类菌体分化和生存 | 第38-40页 |
1.4.6 根瘤发育和营养交换 | 第40-4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41-4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4-56页 |
2.1 材料 | 第44-51页 |
2.1.1 供试质粒和菌株 | 第44-46页 |
2.1.2 培养基 | 第46-49页 |
2.1.3 抗生素 | 第49页 |
2.1.4 缓冲液与试剂 | 第49-51页 |
2.2 方法 | 第51-5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6-86页 |
3.1 不同根瘤菌中opa22同源基因的中断失活 | 第56-69页 |
3.1.1 PCR扩增五种不同根瘤菌的opa22同源基因 | 第56-63页 |
3.1.2 PCR扩增插入Km序列 | 第63页 |
3.1.3 将Km序列插入po2a2同源序列中 | 第63-64页 |
3.1.4 构建置换载体 | 第64-66页 |
3.1.5 筛选突变体菌株 | 第66-69页 |
3.2 突变体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69-71页 |
3.2.1 opa22同源基因互补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69-70页 |
3.2.2 根瘤菌突变株互补菌株的构建 | 第70-71页 |
3.3 突变株和互补菌株的共生表型 | 第71-74页 |
3.4 opa基因突变株的根毛侵染实验 | 第74-77页 |
3.5 Opa22及其同源蛋白的物理性质及疏水性分析 | 第77-80页 |
3.6 Opa22及其同源蛋白的结构预测及同源性分析 | 第80-83页 |
3.7 Opa22及其同源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 | 第83-86页 |
4 讨论 | 第86-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