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总则论文

我国刑法理论中教唆犯的性质及处罚依据的探讨

内容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0-12页
一、探讨我国刑法理论中教唆犯的前提第12-22页
    (一) 第29 条第2 款的含义第12-15页
        1. 理论上对该款含义的阐释第12-13页
        2. 笔者对该款含义的解释第13-15页
    (二) 对第2 款犯罪形态的研析第15-19页
        1. 学说争议及评价第15-17页
        2. 笔者的观点和理由第17-19页
    (三) 教唆犯的概念和成立要件---以我国刑法的规定为根据第19-22页
        1. 教唆犯的概念第19-21页
        2. 教唆犯的成立要件第21-22页
二、教唆犯性质的探讨第22-32页
    (一) 关于教唆犯性质的几种学说第22-26页
        1. 从属性说第22-23页
        2. 独立性说第23-24页
        3. 二重性说第24-25页
        4. 摒弃性质说第25-26页
    (二) 对上述教唆犯性质的反思第26-29页
        1. 对从属性说和独立性说的反思第26-27页
        2. 对二重性说的反思第27-29页
        3. 对摒弃性质说的看法第29页
    (三) 笔者的观点第29-32页
        1. 传统上教唆犯的存在范围第29页
        2. 教唆犯性质的探讨应限定在共同犯罪之中第29-30页
        3. 我国刑法中教唆犯的存在范围带来的困境第30-31页
        4. 我国对共犯人的分类带来的缺陷第31-32页
三、教唆犯处罚依据的探讨第32-42页
    (一) 教唆犯处罚依据的学说第32-36页
        1. 责任共犯说第32-33页
        2. 狭义违法共犯论第33-34页
        3. 引起说第34-36页
    (二) 对上述学说的反思第36-38页
        1. 对责任共犯论的反思第36-37页
        2. 对违法共犯说的反思第37-38页
        3. 对引起说的反思第38页
    (三) 笔者的观点第38-42页
        1. 纯粹引起说切合我国刑法的规定第39页
        2. 纯粹引起说具有独特的优势第39页
        3. 纯粹引起说更好地贯彻了罪责自负原则第39-40页
        4. 纯粹引起说更好地体现了并合主义第40-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4页

论文共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团处罚法治化初论
下一篇:证明妨碍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