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处罚法治化初论
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2页 |
第一章 社团处罚的一般问题 | 第12-23页 |
第一节 社团处罚的界定及社团处罚的历史 | 第12-16页 |
一、社团的定位 | 第12-13页 |
二、社团处罚的界定 | 第13页 |
三、中西方历史上社团处罚的共性分析 | 第13-16页 |
第二节 观察我国现今社团处罚的几个角度 | 第16-19页 |
一、角度之一:社团处罚所依存的社团 | 第16-17页 |
二、角度之二:社团规章下的惩罚规则 | 第17-18页 |
三、角度之三:社团处罚的实际效用 | 第18-19页 |
第三节 社团处罚的合法性问题 | 第19-23页 |
一、合法性的涵义 | 第19-21页 |
二、社团处罚的合法性困境 | 第21-22页 |
三、社团处罚合法化的出路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社团处罚的法律属性 | 第23-37页 |
第一节 社团自治与共同体公务 | 第23-25页 |
一、社团自治与社团处罚的正当性 | 第23页 |
二、社团自治与共同体公务的不完全对应 | 第23-24页 |
三、共同体公务的具体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社团规章的公法法源效力 | 第25-29页 |
一、公私法融合下的渊源辨析 | 第25-26页 |
二、社团规章具有公法法源的性质 | 第26-27页 |
三、社团规章的法源构成效力 | 第27-29页 |
第三节 社团处罚中的公务关系 | 第29-33页 |
一、公务分权下的社团主体 | 第30-31页 |
二、社团处罚中的公权力 | 第31-32页 |
三、社团处罚法律关系 | 第32-33页 |
第四节 社团处罚的特别属性 | 第33-37页 |
一、社会行政行为 | 第33-34页 |
二、社会化的秩序行政 | 第34-35页 |
三、特殊的行政处罚 | 第35-37页 |
第三章 社团处罚的积极功能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国家与社会的善治目标 | 第37-39页 |
一、治理结构的完善 | 第37-38页 |
二、善治的具体要求 | 第38页 |
三、国家与社会善治目标的统一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合作治理的内涵 | 第39-41页 |
一、主体的联合——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 | 第39-40页 |
二、公务的联合——政府行政与社团行政的合作 | 第40页 |
三、规范的联合——国家法与社团规章的合作 | 第40-41页 |
第三节 社团处罚配合承担的秩序行政 | 第41-45页 |
一、社团处罚对自治秩序的保障 | 第41-42页 |
二、国家秩序行政的调整 | 第42-43页 |
三、社团处罚与行政处罚间合作的可能 | 第43-45页 |
第四章 社团处罚的法治化路径 | 第45-64页 |
第一节 社团处罚的边界 | 第45-47页 |
一、法律保留原则的适用 | 第45-46页 |
二、社团规章可限制的成员权利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社团处罚的设定 | 第47-49页 |
一、设定社团处罚应遵循的原则 | 第47-48页 |
二、设定社团处罚时的程序要求 | 第48页 |
三、可设置社团处罚的种类 | 第48-49页 |
第三节 社团处罚的实施 | 第49-53页 |
一、社团规章及效力冲突规则的适用 | 第49-52页 |
二、社团处罚实施的要点 | 第52-53页 |
第四节 社团处罚上的争议解决机制 | 第53-64页 |
一、社团处罚的内部救济程序 | 第53-55页 |
二、开通社团处罚争议的诉讼救济途径 | 第55-60页 |
三、如何对社团处罚争议进行司法审查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