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导论 | 第17-33页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7-23页 |
0.1.1 选题背景 | 第17-23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23页 |
0.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第23-25页 |
0.2.1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0.2.2 框架结构 | 第24-25页 |
0.3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0.3.1 可能创新 | 第25-26页 |
0.3.2 不足之处 | 第26页 |
0.4 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26-33页 |
0.4.1 高校与高等教育 | 第26-27页 |
0.4.2 高校筹资与高校融资 | 第27-29页 |
0.4.3 高校筹资制度 | 第29-33页 |
第1章 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 | 第33-47页 |
1.1 国内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 | 第33-42页 |
1.1.1 国内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 | 第33-41页 |
1.1.2 国内高校筹资制度研究评析 | 第41-42页 |
1.2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及评析 | 第42-47页 |
1.2.1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研究综述 | 第42-45页 |
1.2.2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研究评析 | 第45-47页 |
第2章 高校筹资制度环境研究 | 第47-73页 |
2.1 制度环境与高校筹资制度分析 | 第47-49页 |
2.1.1 高校筹资制度环境 | 第47-48页 |
2.1.2 制度环境与高校筹资制度的关系 | 第48-49页 |
2.2 制度环境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49-73页 |
2.2.1 经济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49-59页 |
2.2.2 政治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59-67页 |
2.2.3 文化制度对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67-73页 |
第3章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研究 | 第73-99页 |
3.1 高校筹资制度与安排释义 | 第73-74页 |
3.1.1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内涵 | 第73页 |
3.1.2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与高校筹资制度的关系 | 第73-74页 |
3.2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标准 | 第74-80页 |
3.2.1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效率性与公平性 | 第75-78页 |
3.2.2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客观性与协调性 | 第78-79页 |
3.2.3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完整性与稳定性 | 第79-80页 |
3.3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过程 | 第80-92页 |
3.3.1 高校筹资制度供给过程 | 第80-83页 |
3.3.2 高校筹资制度需求过程 | 第83-87页 |
3.3.3 高校筹资制度供求均衡过程 | 第87-92页 |
3.4 高校筹资制度安排的实例 | 第92-99页 |
3.4.1 有政府参与的高校负债经营制度安排 | 第92-96页 |
3.4.2 没有政府参与的高校负债经营制度安排 | 第96-99页 |
第4章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研究 | 第99-115页 |
4.1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释义 | 第99-104页 |
4.1.1 制度变迁的本质 | 第99-100页 |
4.1.2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内涵与本质 | 第100-104页 |
4.2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动力 | 第104-109页 |
4.2.1 生产力发展引起高等教育需求的变动 | 第104-106页 |
4.2.2 社会基本制度环境的变革 | 第106-107页 |
4.2.3 利益主体对收益最大化的追求 | 第107页 |
4.2.4 突发或偶然事件的发生 | 第107-108页 |
4.2.5 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 | 第108-109页 |
4.3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类型 | 第109-111页 |
4.3.1 整体高校筹资制度变迁与局部高校筹资制度变迁 | 第109页 |
4.3.2 诱致性高校筹资制度变迁与强制性高校筹资制度变迁 | 第109-110页 |
4.3.3 激进式高校筹资制度变迁与渐进式高校筹资制度变迁 | 第110-111页 |
4.4 高校筹资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111-115页 |
第5章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实证分析 | 第115-151页 |
5.1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115-132页 |
5.1.1 单一筹资制度阶段(1949-1978) | 第115-117页 |
5.1.2 多元筹资制度探索阶段(1979-1993) | 第117-122页 |
5.1.3 多元筹资制度发展阶段(1994-2001) | 第122-126页 |
5.1.4 多元筹资制度完善阶段(2002-至今) | 第126-130页 |
5.1.5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历史演进的评析 | 第130-132页 |
5.2 制度环境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132-135页 |
5.2.1 经济制度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5.2.2 政治制度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5.2.3 文化制度对中国高校筹资制度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5.3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35-151页 |
5.3.1 财政支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36-139页 |
5.3.2 学杂费收取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39-142页 |
5.3.3 负债经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42-147页 |
5.3.4 自我筹资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147-151页 |
第6章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与启示 | 第151-197页 |
6.1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 | 第151-172页 |
6.1.1 美国高校筹资制度 | 第151-162页 |
6.1.2 日本高校筹资制度 | 第162-168页 |
6.1.3 法国高校筹资制度 | 第168-170页 |
6.1.4 印度高校筹资制度 | 第170-172页 |
6.2 国外高校筹资制度的启示 | 第172-177页 |
6.2.1 建立完善的财政支持制度 | 第172-173页 |
6.2.2 建立完善的自我筹资制度 | 第173页 |
6.2.3 建立平等的私立高校发展制度 | 第173-174页 |
6.2.4 建立完善的捐资助学制度 | 第174页 |
6.2.5 建立完善的学费收取制度 | 第174-175页 |
6.2.6 建立政府参与的负债经营制度 | 第175-177页 |
第7章 中国高校筹资制度创新建议 | 第177页 |
7.1 高校设置制度创新建议 | 第177-181页 |
7.1.1 调整高校的设置类型 | 第177-179页 |
7.1.2 界定高校的产权边界 | 第179-181页 |
7.2 高校财政支持制度创新建议 | 第181-187页 |
7.2.1 健全高校财政拨款组织体系 | 第181-182页 |
7.2.2 拓展高校财政支持资金来源 | 第182-183页 |
7.2.3 建立私立高校财政支持机制 | 第183页 |
7.2.4 推进高校财政拨款模式改革 | 第183-186页 |
7.2.5 探索高校财政支持区域均衡体制 | 第186-187页 |
7.3 高校学杂费收取制度创新建议 | 第187-189页 |
7.3.1 放宽高校学杂费收取标准 | 第187-188页 |
7.3.2 建立地方高校差异化学杂费收取制度 | 第188页 |
7.3.3 完善高校学杂费收取补偿制度 | 第188-189页 |
7.4 高校负债经营制度创新建议 | 第189-190页 |
7.4.1 化解公立高校负债 | 第189页 |
7.4.2 构建政策性高校贷款制度 | 第189-190页 |
7.4.3 建立高校债券筹资制度 | 第190页 |
7.5 高校自我筹资制度创新建议 | 第190-192页 |
7.5.1 健全高校捐赠制度 | 第190-191页 |
7.5.2 调整校办产业和附属机构经营制度 | 第191-192页 |
7.5.3 推进高校参与资本市场运作制度 | 第192页 |
7.5.4 完善产学研合作制度 | 第192页 |
7.6 高校筹资制度环境创新建议 | 第192-197页 |
7.6.1 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 第192-194页 |
7.6.2 营造全民重教的文化氛围 | 第194页 |
7.6.3 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 第194-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13页 |
作者简介 | 第2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213-215页 |
致谢 | 第215-2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