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言 | 第16-21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四、结构安排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公司新股发行制度概述 | 第21-56页 |
1.1 公司法上的新股发行 | 第21-28页 |
1.1.1 公司法上新股发行的定义 | 第21-24页 |
1.1.2 公司法上新股发行的特征 | 第24-28页 |
1.2 公司新股发行制度的价值 | 第28-38页 |
1.2.1 公司制度与资金筹集 | 第28-32页 |
1.2.2 公司新股发行制度的效率价值:便利资金筹集 | 第32-35页 |
1.2.3 公司新股发行制度的价值平衡 | 第35-38页 |
1.3 公司新股发行制度的原则:新“资本三原则” | 第38-56页 |
1.3.1 公司资本原则的重建 | 第38-44页 |
1.3.2 公司资本变动原则 | 第44-48页 |
1.3.3 公司资本透明原则 | 第48-52页 |
1.3.4 公司资本责任原则 | 第52-56页 |
第二章 普通新股发行:基本框架 | 第56-84页 |
2.1 新股发行事项的决定 | 第56-63页 |
2.1.1 决定机关 | 第56-61页 |
2.1.2 决定事项 | 第61-63页 |
2.2 公司新股发行的条件 | 第63-71页 |
2.2.1 公司新股发行条件概述 | 第63-66页 |
2.2.2 公司公开发行新股的条件 | 第66-67页 |
2.2.3 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的社会责任 | 第67-71页 |
2.3 公司新股发行的客体 | 第71-81页 |
2.3.1 新股发行的客体概述 | 第71-74页 |
2.3.2 新股发行客体的立法政策 | 第74-76页 |
2.3.3 新股发行的客体种类 | 第76-81页 |
2.4 公司新股发行的效力 | 第81-84页 |
2.4.1 新股发行效力发生时期 | 第81-82页 |
2.4.2 公司资本发生变动 | 第82页 |
2.4.3 公司股票发行 | 第82-84页 |
第三章 普通新股发行:价格规制 | 第84-108页 |
3.1 公司新股发行价格的法律意义 | 第84-86页 |
3.1.1 新股发行价格的含义 | 第84-85页 |
3.1.2 新股发行价格的确定 | 第85-86页 |
3.2 公司同次发行股份的发行价格 | 第86-94页 |
3.2.1 同股同价与异价发行 | 第86-91页 |
3.2.2 异价发行与新承销制度 | 第91-94页 |
3.3 公司不同次发行股份的发行价格 | 第94-99页 |
3.3.1 法律干预的困境 | 第94-96页 |
3.3.2 反稀释的协议安排 | 第96-97页 |
3.3.3 反稀释协议安排的合法性 | 第97-99页 |
3.4 面额股与折价发行 | 第99-108页 |
3.4.1 票面金额的存废 | 第99-101页 |
3.4.2 折价发行的正当性 | 第101-104页 |
3.4.3 折价发行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104-108页 |
第四章 特殊新股发行 | 第108-142页 |
4.1 特殊新股发行概述 | 第108-117页 |
4.1.1 特殊新股发行的意义 | 第108-111页 |
4.1.2 特殊新股发行的价值:公司运营权能的扩展 | 第111-114页 |
4.1.3 特殊新股发行的比较法分析 | 第114-117页 |
4.2 特殊新股发行的种类 | 第117-142页 |
4.2.1 为实现转换权的新股发行 | 第117-124页 |
4.2.2 为实现认股权的新股发行 | 第124-128页 |
4.2.3 为实现公司并购的新股发行 | 第128-132页 |
4.2.4 为防御敌意收购的新股发行 | 第132-136页 |
4.2.5 为实现股权激励的新股发行 | 第136-138页 |
4.2.6 内部新股发行 | 第138-142页 |
第五章 公司新股发行中的优先认股权 | 第142-192页 |
5.1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性质 | 第142-153页 |
5.1.1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意义 | 第142-145页 |
5.1.2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价值与局限 | 第145-147页 |
5.1.3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性质探析 | 第147-153页 |
5.2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立法比较 | 第153-165页 |
5.2.1 大陆法系 | 第153-157页 |
5.2.2 英美法系 | 第157-160页 |
5.2.3 评析:形式差异与功能趋同 | 第160-165页 |
5.3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行使要件 | 第165-180页 |
5.3.1 优先认股权的主体 | 第165-170页 |
5.3.2 优先认股权的客体 | 第170-176页 |
5.3.3 优先认股权的转让 | 第176-180页 |
5.4 股东优先认股权的排除:第三人的优先认股权 | 第180-192页 |
5.4.1 法定的第三人优先认股权 | 第180-185页 |
5.4.2 准法定的第三人优先认股权 | 第185-187页 |
5.4.3 意定的第三人优先认股权 | 第187-192页 |
第六章 公司新股发行救济制度 | 第192-234页 |
6.1 瑕疵新股发行及其救济制度 | 第192-205页 |
6.1.1 瑕疵新股发行 | 第192-196页 |
6.1.2 新股发行救济制度体系 | 第196-200页 |
6.1.3 新股发行救济制度比较:三种模式 | 第200-205页 |
6.2 新股发行留止请求权 | 第205-212页 |
6.2.1 新股发行留止请求权概述 | 第205-206页 |
6.2.2 新股发行留止请求权权利主体与请求对象 | 第206-208页 |
6.2.3 新股发行留止请求权行使的法律要件 | 第208-210页 |
6.2.4 新股发行留止请求权的行使方法 | 第210-211页 |
6.2.5 新股发行留止请求权的法律效果 | 第211-212页 |
6.3 新股发行诉讼 | 第212-224页 |
6.3.1 新股发行无效之诉 | 第212-218页 |
6.3.2 新股发行不存在之诉 | 第218-221页 |
6.3.3 新股发行可撤销之诉 | 第221-223页 |
6.3.4 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股东代表诉讼 | 第223-224页 |
6.4 新股发行责任 | 第224-234页 |
6.4.1 以不公正价额认购者的责任 | 第224-229页 |
6.4.2 董事的资本充实责任 | 第229-233页 |
6.4.3 董事的损害赔偿责任 | 第233-234页 |
第七章 我国公司法上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 | 第234-250页 |
7.1 改革的背景 | 第234-237页 |
7.1.1 世界范围内公司法的修改 | 第234-235页 |
7.1.2 全球化对公司制度的影响 | 第235-236页 |
7.1.3 知识经济对公司制度的影响 | 第236-237页 |
7.2 改革的现状 | 第237-243页 |
7.2.1 公司资本制度基本规则检讨 | 第237-241页 |
7.2.2 公司资本制度改革的核心 | 第241-243页 |
7.3 改革的建议 | 第243-250页 |
7.3.1 新股发行概念的重构 | 第243-244页 |
7.3.2 发行规制的放松 | 第244-245页 |
7.3.3 发行客体的自治 | 第245-246页 |
7.3.4 应用场合的扩展 | 第246-247页 |
7.3.5 利益保护的强化 | 第247-250页 |
结论 | 第250-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254-264页 |
作者简介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64-265页 |
后记 | 第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