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高效工程菌对水体中类固醇污染物的降解研究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1 概述第11-24页
    1.1 水环境污染第11-14页
        1.1.1 水污染的含义及其特征第11-12页
        1.1.2 水环境雌激素及其危害第12-13页
        1.1.3 水体中类固醇化合物污染第13-14页
    1.2 水环境中类固醇化合物的检测第14-17页
        1.2.1 水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第14-15页
            1.2.1.1 溶剂萃取第14-15页
            1.2.1.2 固相萃取第15页
            1.2.1.3 超临界萃取第15页
        1.2.2 类固醇化合物检测方法第15-17页
            1.2.2.1 化学分析方法第15-17页
            1.2.2.2 生物方法第17页
    1.3 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第17-20页
        1.3.1 生物修复的种类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工程菌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第18-20页
            1.3.2.1 基因工程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0页
            1.3.2.2 基因工程菌在生物修复中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4 微生物对类固醇化合物的转化第20-22页
        1.4.1 类固醇化合物的结构与种类第20-21页
        1.4.2 微生物对类固醇化合物的降解与转化第21-22页
    1.5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研究现状及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第22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0页
    2.1 试验材料第24-25页
        2.1.1 样品第24页
            2.1.1.1 供试水样品的来源第24页
            2.1.1.2 供试底泥样品的来源第24页
            2.1.1.3 用于周年含量变化检测的水样第24页
        2.1.2 菌株第24页
        2.1.3 培养基第24页
        2.1.4 试剂第24页
        2.1.5 仪器第24-25页
    2.2 方法第25-29页
        2.2.1 高效液相色谱-固相萃取法对水体中痕量类固醇化合物的检测第25-28页
            2.2.1.1 样品的固相萃取第25页
            2.2.1.2 底泥的甲醇超声萃取第25页
            2.2.1.3 五种类固醇化合物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第25-27页
            2.2.1.4 回收率和精密度试验第27页
            2.2.1.5. 萃取样品体积对回收率的影响第27-28页
        2.2.2 取样第28页
            2.2.2.1 不同地区河水(溪水)中类固醇化合物含量分析的样品第28页
            2.2.2.2 河水(溪水)类固醇化合物含量周年变化分析的样品第28页
        2.2.3 采集水样品的预处理方法第28页
            2.2.3.1 水样品的预处理第28页
            2.2.3.2 底泥样品的预处理第28页
        2.2.4 工程菌对水体中类固醇化合物的降解能力的测定第28-29页
            2.2.4.1 细菌培养第28页
            2.2.4.2 细菌悬浮液的制备第28页
            2.2.4.3 工程菌投放量的优化第28-29页
            2.2.4.4 工程菌降解时间的确定第29页
            2.2.4.5 水体中类固醇污染物降解试验设计第29页
        2.2.5 降解过程工程菌菌种密度测定试验第29页
    2.3 数据分析方法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56页
    3.1 不同地区河水中主要类固醇化合物含量测定第30-39页
        3.1.1 不同地区河水中主要类固醇化合物含量分析第31-32页
        3.1.2 不同地区河水中雌酮含量差异分析第32页
        3.1.3 不同地区河水中雌二醇含量差异分析第32页
        3.1.4 不同地区河水中雌三醇含量差异分析第32-33页
        3.1.5 不同地区河水中睾酮含量差异分析第33页
        3.1.6 不同地区河水中类固醇化合物总含量差异分析第33-39页
        3.1.7 闽江福州段底泥中类固醇物质的含量第39页
    3.2 闽江福州段及城市内河河水中类固醇化合物含量的周年变化分析第39-48页
        3.2.1 不同月份河水中四种类固醇物质含量分析第39-40页
        3.2.2 闽江福州段河水中雌酮的含量季节变化分析第40-41页
        3.2.3 闽江福州段河水中雌二醇的含量季节变化分析第41-43页
        3.2.4 闽江福州段河水中雌三醇的含量季节变化分析第43-45页
        3.2.5 闽江福州段河水中睾酮的含量季节变化分析第45页
        3.2.6 闽江福州段河水中类固醇物质的总含量季节变化分析第45-48页
    3.3 工程菌对水体中类固醇化合物的降解能力测定第48-54页
        3.3.1 适宜细菌投加量的确定第48页
        3.3.2 降解时间的确定第48-49页
        3.3.3 工程菌对水体中类固醇物质的降解第49-54页
            3.3.3.1 工程菌对水体中各种类固醇物质降解的差异分析第49-50页
            3.3.3.2 工程菌对水体中雌酮的降解分析第50-51页
            3.3.3.3 工程菌对水体中雌二醇的降解分析第51-52页
            3.3.3.4 工程菌对水体中雌三醇的降解分析第52-53页
            3.3.3.5 工程菌对水体中睾酮的降解分析第53-54页
    3.4 降解过程工程菌种群的数量变化第54-56页
4 讨论与结论第56-61页
    4.1 讨论第56-60页
        4.1.1 样品的前处理第56页
        4.1.2 流域水量时空差异对河水(溪水)中类固醇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第56-57页
        4.1.3 睾丸酮丛毛单胞菌不同基因改造型的降解能力第57页
        4.1.4 工程菌对水体中类固醇化合物降解的影响因素第57-59页
            4.1.4.1 生物因素对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影响第58页
            4.1.4.2 非生物因素对睾丸酮丛毛单胞菌的影响第58-59页
        4.1.5 工程菌株在水环境中的适应能力第59-60页
    4.2 结论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6页
附录Ⅰ第66-67页
附录Ⅱ第67-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银耳密码子偏好性分析及启动子克隆
下一篇:黄孢原毛平革菌抗营养阻遏产酶和降解木质素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