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雅安市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农村资金互助社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农户行为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农户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4 影响因素研究方法综述 | 第16-17页 |
1.2.5 研究述评 | 第17页 |
1.3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1.3.1 农户 | 第17页 |
1.3.2 农户行为 | 第17-18页 |
1.3.3 农村资金互助社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案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4.4 数据来源 | 第20页 |
1.5 本文的创新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20-21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 合作金融理论 | 第21-22页 |
2.2 赋权理论 | 第22页 |
2.3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 | 第22-23页 |
2.4 农村局部知识论 | 第23-24页 |
3 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及发展概况 | 第24-29页 |
3.1 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概况 | 第24-27页 |
3.1.1 农村资金互助社产生背景 | 第24页 |
3.1.2 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进程 | 第24-25页 |
3.1.3 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架构 | 第25-26页 |
3.1.4 农村资金互助社运作方式 | 第26-27页 |
3.2 四川省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发展概况 | 第27-28页 |
3.3 雅安市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发展概况 | 第28-29页 |
4 调查区域及样本农户特征分析 | 第29-36页 |
4.1 调查基本情况 | 第29-31页 |
4.1.1 调查区域概况 | 第29-30页 |
4.1.2 调查样本概况 | 第30-31页 |
4.2 样本农户特征分析 | 第31-36页 |
4.2.1 农户基本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4.2.2 农户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 第32-33页 |
4.2.3 农户资金借贷情况分析 | 第33-36页 |
5 农户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行为分析 | 第36-42页 |
5.1 农户认知分析 | 第36-37页 |
5.2 农户参与行为分析 | 第37-39页 |
5.3 入社农户融资行为分析 | 第39-41页 |
5.4 未入社农户参与行为预期分析 | 第41-42页 |
5.4.1 未入社农户现状分析 | 第41-42页 |
5.4.2 未入社农户参与预期分析 | 第42页 |
6 农户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53页 |
6.1 模型理论依据 | 第43-44页 |
6.2 农户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9页 |
6.2.1 变量的选取 | 第44-46页 |
6.2.2 变量的统计检验 | 第46-48页 |
6.2.3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8-49页 |
6.3 农户后期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3页 |
6.3.1 变量的选取 | 第49-50页 |
6.3.2 变量的统计检验 | 第50-51页 |
6.3.3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51-53页 |
7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7.1 结论 | 第5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7.2.1 扩大资金来源,提高农户的借款额度 | 第53-54页 |
7.2.2 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户的认知程度 | 第54页 |
7.2.3 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 | 第54页 |
7.2.4 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户的生产经营能力 | 第54-55页 |
7.2.5 建立联结机制,拓宽农户的融资渠道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