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现代汉语经历体标记“过2”研究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页
1. 综述第10-20页
    1.1 与“过”有关的时体系统研究第10-13页
        1.1.1 西方的研究第10-13页
        1.1.2 汉语学界的研究第13页
    1.2 对经历体和“过”的研究第13-19页
        1.2.1 Dahl对经历体的考察第13-15页
        1.2.2 汉语学界对“过”的考察第15-19页
    1.3 小结第19-20页
2. “过_2”和“过_1”的分合问题第20-49页
    2.1 “过”的各个义项之间的衍生关系第20-23页
        2.1.1 助词“过”诸义项第20-22页
        2.1.2 关于助词“过”诸义项之间的衍生关系的理论解释第22-23页
    2.2 对本文观点的初步证明——从标记理论看第23-33页
        2.2.1 在现代汉语中“过_1”、“过_2”都有过去时意义第23-25页
        2.2.2 “过_1”的有标记性和“过_2”的无标记性第25-32页
        2.2.3 小结第32-33页
    2.3 对时间助词“过”的分合与衍生关系的语义/认知解释第33-39页
        2.3.1 “过_1”、“过_2”语义结构之比较第33-34页
        2.3.2 “过_1”是“过”发生焦点转移后的有标记的语用/修辞性意义第34-39页
    2.4 对本文观点的进一步考察——“过”的演变及习得过程第39-48页
        2.4.1 “过”的历史演化第39-45页
        2.4.2 “过”的儿童习得过程第45-48页
    2.5 小结第48-49页
3. “过_2”与可重复性第49-83页
    3.1 可重复性第49-54页
        3.1.1 “可重复性”与经历体第49页
        3.1.2 以往对“过_2”的语义解释——终结性第49-51页
        3.1.3 新视角——“过_2”受可重复性制约第51-54页
    3.2 实体与事件的“变化”性质及其对可重复性的影响第54-58页
    3.3 变化论元第58-64页
        3.3.1 受事(狭义)第58-59页
        3.3.2 材料第59-62页
        3.3.3 结果第62-63页
        3.3.4 主事第63-64页
    3.4 不变或基本不变的论元第64-66页
        3.4.1 背景性论元——处所、路径、方式、受益者、目的、原因、范围第64页
        3.4.2 对象和内容第64-65页
        3.4.3 致事第65-66页
    3.5 复杂论元第66-71页
        3.5.1 经事第66-67页
        3.5.2 施事第67-69页
        3.5.3 心理活动者和认知感知者第69-70页
        3.5.4 工具第70页
        3.5.5 终点和源点第70-71页
    3.6 事件性论元第71-76页
        3.6.1 动量第72页
        3.6.2 时量和实体变化量第72-73页
        3.6.3 时域第73-76页
    3.7 实体与事件的“数”性质对可重复性的影响第76-82页
        3.7.1 复数的允准性第76-79页
        3.7.2 可能列复数,无定与有定第79-81页
        3.7.3 复数与动量第81-82页
    3.8 小结第82-83页
4. 结语第83-87页
参考文献第87-93页
后记第93-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庄子“吾丧我”思想追问
下一篇:课堂游戏在儿童对外汉字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