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

“造屋”与“造物”: 制造业视野下的建造过程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释题:“造屋”与“造物”第11-32页
    1.1 研究对象第11-15页
        1.1.1 “造屋”:建造过程中的问题第11-14页
        1.1.2 “造物”:制造过程中的问题第14-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20页
        1.2.1 工艺技术领域:以“造物”类比“造屋”第15-16页
        1.2.2 系统设计领域:将“造物”系统化形成“造屋”第16-18页
        1.2.3 工程应用领域:“造屋”应用“造物”提升品质第18-20页
    1.3 “造屋”/TECTONICS 与“造物”/TECHNICS 的释义第20-27页
        1.3.1 “造”/Bauen:中西文中均表达“价值提升过程”之意义第21-23页
        1.3.2 “造屋”与“造物”的同源性与差异性第23-27页
    1.4 本文研究的方法与内容第27-32页
        1.4.1 “造屋”与“造物”的因素分析第28-29页
        1.4.2 “造屋”与“造物”的系统综合第29页
        1.4.3 “造屋”与“造物”的案例应用第29-32页
上篇:因素分析篇第32-119页
    第2章 “造屋”与“造物”的时空尺度第33-56页
        2.1 控制因素第34-40页
            2.1.1 客观约束第35-37页
            2.1.2 主观需求第37-40页
        2.2 输入因素第40-43页
            2.2.1 材料、能源、信息第40-42页
            2.2.2 人与材料第42-43页
        2.3 机制因素第43-49页
            2.3.1 “机制人”:工具、技能第43-46页
            2.3.2 媒介、协作、竞争第46-48页
            2.3.3 技术:控制因素对机制因素的驾驭第48-49页
        2.4 输出因素第49-54页
            2.4.1 离散性输出:多样性输出与不稳定输入相协调第50-51页
            2.4.2 连续性输出:规模化与多样性输出的矛盾第51-52页
            2.4.3 非线性输出:类型化、家用化、规模定制化满足多样性的输出第52-54页
        2.5 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造屋”与“造物”的因素演变第56-97页
        3.1 控制与机制:“造屋”与“造物”中的关键因素第56-63页
            3.1.1 制造因素及其在历史过程中的演进概述第57-61页
            3.1.2 人的因素的细分:工艺技术与人力组织第61-63页
        3.2 工艺技术中的控制与机制:从技艺到术语第63-84页
            3.2.1 机制优先:单项技艺中非系统化的控制性信息第63-74页
            3.2.2 控制优先:术语对多项技艺的集成第74-84页
        3.3 人力组织中的控制与机制:从工匠到工业第84-96页
            3.3.1 机制优先:工匠组织与技艺分工第85-90页
            3.3.2 控制优先:工业组织与必要技能第90-96页
        3.4 小结第96-97页
    第4章 “造屋”与“造物”的审美批判第97-118页
        4.1 审美对象的来源第97-103页
            4.1.1 审美对象的界定:审美的过程作为一种抽象的形式第97-98页
            4.1.2 形而下与形的批判:对“制作美”与“形式美”的现象学还原第98-100页
            4.1.3 形而上的批判:理性的“目的”与审美的“合目的性”的差距第100-103页
        4.2 机制之美与控制之美第103-111页
            4.2.1 机制之美:劳动、发现、变化第104-108页
            4.2.2 控制之美:反思、统摄、规律第108-111页
        4.3 机械审美观念批判:控制因素对机制因素的平衡第111-117页
            4.3.1 经验层面的机械审美:对制造能力的崇拜第112-113页
            4.3.2 形式层面的机械审美:与抽象形式的耦合第113-116页
            4.3.3 理性层面的机械审美:对知识组合的趣味第116-117页
        4.4 小结第117-118页
    本篇总结第118-119页
中篇:系统综合篇第119-266页
    第5章 实体系统第120-184页
        5.1 “造屋”与“造物”实体系统:封闭系统的静态有序第121-126页
            5.1.1 “造屋”与“造物”在系统中的边界条件第122-126页
            5.1.2 实体系统的有序性层次第126页
        5.2 材料属性与有序性第126-135页
            5.2.1 材料的自然属性与人工属性第126-128页
            5.2.2 人工化的有序性第128-135页
        5.3 界面材料及其工艺探索第135-154页
            5.3.1 研究界定第135-136页
            5.3.2 材料及其工艺的“类型化”:德国制造联盟的早期理念第136-139页
            5.3.3 材料和工艺的实证方法:立体主义传统第139-143页
            5.3.4 材料与手工艺的探索与整合:魏玛包豪斯第143-148页
            5.3.5 材料实验的“飞跃”:“白院住区”住宅展览第148-154页
        5.4 现代复合材料的应用第154-165页
            5.4.1 复合材料:可“设计”的材料第154-155页
            5.4.2 从微观到宏观的一体化设计与制造第155-161页
            5.4.3 复合材料的“造物”应用第161-165页
        5.5 基于材料工艺属性的组合第165-183页
            5.5.1 多材料、多工艺的集成创新:产品工艺设计第165-168页
            5.5.2 多工种的组合制造规划:分离面设计第168-177页
            5.5.3 多实体材料组合下的终端制造第177-183页
        5.6 小结第183-184页
    第6章 信息系统第184-252页
        6.1 “造屋”与“造物”信息系统:开放系统的动态有序第185-190页
            6.1.1 动态有序的实现条件第186-189页
            6.1.2 信息系统的有序性层次第189-190页
        6.2 几何的度量第190-208页
            6.2.1 视觉性的相对度量:细部关系第190-191页
            6.2.2 触觉性的绝对度量:表面粗糙度第191-196页
            6.2.3 度量系统配合的精确性第196-208页
        6.3 受力的形变第208-219页
            6.3.1 基于静力学的“造屋”第208-211页
            6.3.2 轮船、飞机、汽车的动力学因素与静力学固有形式第211-215页
            6.3.3 制造中的力学因素第215-219页
        6.4 数字的整合第219-250页
            6.4.1 数字信息对产品的控制理论第219-234页
            6.4.2 “负反馈”:“信息流”控制“材料流”第234-246页
            6.4.3 “正反馈”:意识的耗散结构与信息编解码第246-250页
        6.5 小结第250-252页
    第7章 系统中的机器与人第252-263页
        7.1 实体系统中的机器技艺:代替人工第252-258页
            7.1.1 以机械的运动代替人手的运动第253-255页
            7.1.2 以机械的组织代替人力的组织第255-257页
            7.1.3 以机械的反馈代替人脑的反馈第257-258页
        7.2 信息系统中的机器术语:架构在机器技艺之上第258-260页
        7.3 机器世界中人的角色:知识建构第260-263页
    本篇总结第263-266页
下篇:案例应用篇第266-354页
    第8章 “造屋”是“造物”的“试验场”、“市场”和“博物馆”第267-304页
        8.1 建筑工程:“造物”的“试验场”第267-282页
            8.1.1 工程师的“试验场”:“造物”的储备第268-277页
            8.1.2 建筑师的“试验场”:“造物”的思辨第277-279页
            8.1.3 “造屋”技术转移中的控制与机制第279-282页
        8.2 建筑设计:“造物”的“市场”第282-297页
            8.2.1 “造屋”的附加价值第283-287页
            8.2.2 “造物”提升“造屋”价值第287-291页
            8.2.3 现代系统设计:建筑业与制造业整合第291-297页
        8.3 建筑史论:“造物”的“博物馆”第297-303页
            8.3.1 发现:文化的空间第298-299页
            8.3.2 研究:工艺的进化第299-301页
            8.3.3 创造:时代的精神第301-303页
        8.4 小结第303-304页
    第9章 中国当前“造屋”与“造物”的协同进程第304-353页
        9.1 边界条件第305-310页
            9.1.1 缘起:制造业渗透建筑业的必要性第305-307页
            9.1.2 结构转型:制造业结构与建筑业的关系第307-308页
            9.1.3 社会转型:劳动力成本增长,但并非全盘反映附加价值上升第308-309页
            9.1.4 “造屋”下游产业链:制造业的“培育期”第309-310页
        9.2 建筑业:与制造业的协同作用第310-326页
            9.2.1 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的三个技术层次第311-319页
            9.2.2 建筑业带动下游制造业提升品质的两条实践路径第319-326页
        9.3 建筑师:专业人才的内核、系统与环境第326-337页
            9.3.1 内核:建筑师的知识体系第326-328页
            9.3.2 系统:建筑师的统率能力第328-335页
            9.3.3 环境:建筑师的职业环境第335-337页
        9.4 建筑学:建筑技术科学的桥梁作用第337-351页
            9.4.1 建筑技术科学渗透建筑学的教学体系第338-344页
            9.4.2 建筑技术科学专业衔接相关专业的教学体系第344-351页
        9.5 小结第351-353页
    本篇总结第353-354页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第354-362页
    10.1 论文研究成果第355-358页
        10.1.1 理论内核:基于系统理论架构的实体系统与信息系统框架第356页
        10.1.2 价值批判:探索“造屋”与“造物”过程中人的价值第356-357页
        10.1.3 现实意义:建筑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第357-358页
    10.2 领域展望第358-362页
        10.2.1 理论研究:建筑学中的建造过程研究第358-360页
        10.2.2 实践展望:建筑业对工业结构调整的责任——也是建筑师的责任第360-362页
参考文献第362-373页
致谢第373-375页
附录A 第 1 章附文:“造屋”与“造物”的词源学解读第375-398页
附录B 第 4 章附表:《营造法式》术语分类列表第398-409页
附录C 第 5 章附表 A:魏玛包豪斯工艺车间分类列表第409-412页
附录D 第 5 章附表 B:1927 年展览住宅所使用的材料及其工艺列表第412-415页
附录E 第 8 章附表:“造屋”与“造物”在部分建筑师设计理论与实践中的关联列表(19 世纪至今)第415-417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417-418页

论文共4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的原则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