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绪论 | 第14-48页 |
1.1 课题的提出 | 第14-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2-31页 |
1.2.1 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 | 第22-30页 |
1.2.2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1.3 框架设计 | 第31-3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3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31-33页 |
1.4 基本范畴 | 第33-48页 |
1.4.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33页 |
1.4.2 相关概念解析 | 第33-39页 |
1.4.3 相似概念辨析 | 第39-41页 |
1.4.4 涉及的领域和理论基础 | 第41-46页 |
1.4.5 学科定位 | 第46-48页 |
2.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认知 | 第48-70页 |
2.1 源起 | 第48-52页 |
2.1.1 考古遗址与大遗址 | 第48-50页 |
2.1.2 大遗址的特点 | 第50-51页 |
2.1.3 大遗址的破坏因素 | 第51-52页 |
2.1.4 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模式 | 第52页 |
2.2 发展 | 第52-56页 |
2.2.1 遗址公园 | 第52-53页 |
2.2.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第53-56页 |
2.3 辨析 | 第56-60页 |
2.3.1 与遗址公园的关系 | 第56页 |
2.3.2 与一般公园的关系 | 第56-58页 |
2.3.3 与国家公园的关系 | 第58-60页 |
2.4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类型 | 第60-64页 |
2.4.1 按照考古遗址的使用功能 | 第60-63页 |
2.4.2 按照考古遗址的分布情况 | 第63-64页 |
2.5 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意义 | 第64-66页 |
2.5.1 对遗址的意义 | 第64-65页 |
2.5.2 对城市的意义 | 第65页 |
2.5.3 对民生的意义 | 第65-66页 |
2.5.4 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 第66页 |
2.6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的内容 | 第66-67页 |
2.6.1 考古遗址公园可行性研究报告 | 第66-67页 |
2.6.2 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文件编制 | 第67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67-70页 |
3.绿化与大遗址 | 第70-82页 |
3.1 绿化源起与概念阐释 | 第70-75页 |
3.1.1 源起 | 第70-72页 |
3.1.2 定义 | 第72页 |
3.1.3 发展 | 第72页 |
3.1.4 特点 | 第72-75页 |
3.2 绿化与文化遗产的关系 | 第75-77页 |
3.2.1 遗产本身与绿化 | 第75-76页 |
3.2.2 遗产环境与绿化 | 第76-77页 |
3.2.3 绿化作为遗产本身 | 第77页 |
3.3 大遗址的绿化 | 第77-80页 |
3.3.1 大遗址绿化研究的三个阶段 | 第77-78页 |
3.3.2 大遗址绿化需要考虑的三个要素 | 第78-80页 |
3.3.3 大遗址绿化规划与设计的三个层次 | 第8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4.绿化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第82-106页 |
4.1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分区 | 第82-83页 |
4.1.1 保护区划 | 第82页 |
4.1.2 功能分区 | 第82页 |
4.1.3 绿化分区 | 第82-83页 |
4.2 遗址区绿化 | 第83-88页 |
4.2.1 遗址区绿化的特殊性分析 | 第83-85页 |
4.2.2 遗址区绿化的研究 | 第85-86页 |
4.2.3 遗址区绿化的功能 | 第86-88页 |
4.3 非遗址区绿化 | 第88-93页 |
4.3.1 非遗址区的特点 | 第88-89页 |
4.3.2 非遗址区与绿化的关系 | 第89-90页 |
4.3.3 非遗址区绿化的作用 | 第90-93页 |
4.4 遗址公园绿化面临的问题 | 第93-103页 |
4.4.1 遗址公园绿化理论研究的缺乏 | 第93-94页 |
4.4.2 遗址公园绿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 第94-99页 |
4.4.3 遗址公园绿化规划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99-102页 |
4.4.4 公众对遗址公园绿化认识上的误区 | 第102-10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3-106页 |
5.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原则的研究 | 第106-132页 |
5.1 引言 | 第106-107页 |
5.1.1 城市绿化的原则 | 第106页 |
5.1.2 遗址公园绿化与城市绿化的不同 | 第106-107页 |
5.1.3 研究遗址公园绿化原则的必要性 | 第107页 |
5.2 绿化原则提出的依据 | 第107-119页 |
5.2.1 相关国际文献为指导 | 第107-111页 |
5.2.2 我的相关的法律及文件为约束 | 第111-112页 |
5.2.3 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 | 第112-114页 |
5.2.4 国内外经验为借鉴 | 第114-119页 |
5.3 历史绿化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 第119-121页 |
5.3.1 客观性原则 | 第119-121页 |
5.3.2 延续性原则 | 第121页 |
5.4 现状绿化评估应遵循的原则 | 第121-122页 |
5.4.1 遗址本体与遗址环境并重 | 第121页 |
5.4.2 遗址生态安全兼顾文化安全 | 第121页 |
5.4.3 重视历史格局与现状风貌的关系 | 第121-122页 |
5.4.4 现状问题的解决应权衡现有的技术条件 | 第122页 |
5.5 未来绿化规划设计的原则 | 第122-130页 |
5.5.1 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 | 第122-123页 |
5.5.2 最小干预原则 | 第123-124页 |
5.5.3 可逆性原则 | 第124-126页 |
5.5.4 可持续的生态保护原则 | 第126-129页 |
5.5.5 功能多样化原则 | 第129-130页 |
5.6 绿化原则的意义 | 第130-13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6.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绿化方法研究 | 第132-180页 |
6.1 历史绿化的研究 | 第132-134页 |
6.1.1 研究方法 | 第132-133页 |
6.1.2 应解决的问题 | 第133-134页 |
6.2 现状绿化研究 | 第134-138页 |
6.2.1 现状绿化调查 | 第134-135页 |
6.2.2 现状绿化的评估 | 第135-138页 |
6.3 未来绿化的方法 | 第138-171页 |
6.3.1 整体的绿化 | 第141-149页 |
6.3.2 局部的绿化 | 第149-159页 |
6.3.3 个体的绿化 | 第159-171页 |
6.4 绿化效果评价方法初探 | 第171-178页 |
6.4.1 绿化相关评价体系和方法的研究 | 第171-173页 |
6.4.2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3-175页 |
6.4.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175-176页 |
6.4.4 评价分值的计算 | 第176-177页 |
6.4.5 评价结果 | 第177-178页 |
6.4.6 评价的意义 | 第17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78-180页 |
7.研究与规划实践 | 第180-216页 |
7.1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研究 | 第180-197页 |
7.1.1 大明宫简介及保护历程 | 第180-181页 |
7.1.2 绿化研究 | 第181-196页 |
7.1.3 本节小结 | 第196-197页 |
7.2 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绿化研究 | 第197-203页 |
7.2.1 阳陵简介 | 第197-200页 |
7.2.2 核心区绿化研究 | 第200-203页 |
7.2.3 小结 | 第203页 |
7.3 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核心区)绿化研究 | 第203-210页 |
7.3.1 简介 | 第203-205页 |
7.3.2 核心区绿化研究 | 第205-209页 |
7.3.3 小结 | 第209-210页 |
7.4 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研究 | 第210-216页 |
7.4.1 简介 | 第210-211页 |
7.4.2 绿化研究 | 第211-215页 |
7.4.3 小结 | 第215-216页 |
8.结论 | 第216-224页 |
8.1 论文创新点 | 第216-218页 |
8.1.1 论文的选题具有创新性 | 第216-217页 |
8.1.2 绿化原则具有指导性、规范化和针对性 | 第217页 |
8.1.3 绿化方法体系的建立 | 第217-218页 |
8.2 结论 | 第218-220页 |
8.2.1 绿化并非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必要元素 | 第218页 |
8.2.2 绿化可能是遗址历史的一部分需要研究 | 第218页 |
8.2.3 绿化可能是遗址现实的一部分需要评估 | 第218-219页 |
8.2.4 绿化可能是遗址展示与诠释的手段 | 第219页 |
8.2.5 绿化可能是改善(也可能是破坏)遗址环境的因素 | 第219-220页 |
8.2.6 绿化既可以增强或也可能减弱和破坏遗址公园的魅力 | 第220页 |
8.2.7 绿化覆盖率不能作为衡量遗址公园环境优劣的评价因子 | 第220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220-221页 |
8.4 思考 | 第221-224页 |
致谢 | 第224-2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26-236页 |
附录1:表格和图片说明 | 第236-240页 |
附录2:相关表格及公式推导 | 第240-244页 |
附录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效果评价打分标准 | 第244-246页 |
附录4:唐大明宫历史园林诗歌考证资料 | 第246-254页 |
附录5:大明宫遗址现状绿化照片(遗址公园建成前) | 第254-260页 |
附录6:遗址公园绿化满意度调查卡(部分)及分析 | 第260-264页 |
附录7: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绿化规划图 | 第264-266页 |
附录8: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绿化现状与规划图 | 第266-270页 |
附录9:我国若干考古遗址公园绿化原则与方法的研究报告 | 第270-292页 |
附录10: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 第2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