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38页 |
1.1 执政伦理的基本内涵 | 第12-15页 |
1.1.1 执政伦理的内涵界定 | 第12-13页 |
1.1.2 执政伦理的三维视角 | 第13-15页 |
1.2 执政伦理的元问题 | 第15-22页 |
1.2.1 为什么执政:目的之善与期望之善 | 第15-17页 |
1.2.2 怎么执政:工具之善与结果之善 | 第17-19页 |
1.2.3 总体的德性: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 第19-21页 |
1.2.4 执政的一般善与具体善 | 第21-22页 |
1.3 执政伦理与政治伦理、行政伦理 | 第22-26页 |
1.3.1 政治与行政二分的视角 | 第23-24页 |
1.3.2 学科分类的视角 | 第24-26页 |
1.4 执政伦理与政党伦理 | 第26-31页 |
1.4.1 政党伦理的内涵 | 第26-27页 |
1.4.2 执政党的政党伦理与执政伦理 | 第27-29页 |
1.4.3 在野党的政党伦理与执政伦理 | 第29-30页 |
1.4.4 中国民主党派的政党伦理与执政伦理 | 第30-31页 |
1.5 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研究现状 | 第31-38页 |
1.5.1 当前研究现状 | 第31-37页 |
1.5.2 简要评述 | 第37-38页 |
第2章 红色资源: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发展的历史见证 | 第38-51页 |
2.1 红色资源的本质与内涵 | 第38-42页 |
2.1.1 红色资源的本质 | 第38-40页 |
2.1.2 红色资源:近代以来的红色政治遗产 | 第40-41页 |
2.1.3 红色资源的内涵 | 第41-42页 |
2.2 红色资源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目的性 | 第42-45页 |
2.2.1 红色资源显现了党执政的根本目的 | 第43页 |
2.2.2 红色资源显现了执政是建党的组织目标 | 第43-44页 |
2.2.3 红色资源显现了党执政对党员思想建设的一贯要求 | 第44-45页 |
2.3 红色资源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规律性 | 第45-47页 |
2.3.1 红色资源证明党执政代表了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 第45-46页 |
2.3.2 红色资源证明党执政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第46页 |
2.3.3 红色资源证明党执政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 第46-47页 |
2.4 红色资源彰显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 第47-51页 |
2.4.1 红色资源见证了党以执政为民的理念推进科学发展 | 第47-48页 |
2.4.2 红色资源见证了党以制度创新扩大民主基础 | 第48-49页 |
2.4.3 红色资源见证了党以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实现全面执政 | 第49-51页 |
第3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生成的社会条件 | 第51-63页 |
3.1 社会思想条件 | 第51-55页 |
3.1.1 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 第51-52页 |
3.1.2 马克思主义执政价值优越性为其提供了合法性与合理性 | 第52-53页 |
3.1.3 优秀传统执政思想的借鉴 | 第53-55页 |
3.2 社会历史条件 | 第55-59页 |
3.2.1 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 | 第55-56页 |
3.2.2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流产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 第56-58页 |
3.2.3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 | 第58-59页 |
3.3 执政实践基础 | 第59-63页 |
3.3.1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动 | 第59-60页 |
3.3.2 革命根据地的局部执政 | 第60-63页 |
第4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生成 | 第63-96页 |
4.1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诞生 | 第63-69页 |
4.1.1 价值合理性的诞生 | 第63-64页 |
4.1.2 工具合理性的诞生 | 第64-66页 |
4.1.3 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 | 第66-67页 |
4.1.4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诞生的历史评析 | 第67-69页 |
4.2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的传播 | 第69-75页 |
4.2.1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传播的内容 | 第69-71页 |
4.2.2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传播的方式 | 第71-73页 |
4.2.3 中国共产党执政价值传播的历史评析 | 第73-75页 |
4.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生长 | 第75-84页 |
4.3.1 抗日战争期间执政之善的历史涵义 | 第76-78页 |
4.3.2 整风运动:党员政治道德的完善 | 第78-79页 |
4.3.3 执政价值合理性的发展 | 第79-81页 |
4.3.4 执政工具合理性的发展 | 第81-82页 |
4.3.5 历史评析 | 第82-84页 |
4.4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全面生成 | 第84-96页 |
4.4.1 解放战争时期执政之善的历史内涵及其转向 | 第85-86页 |
4.4.2 “两个务必”:执政伦理转向中党员政治道德的转向 | 第86-87页 |
4.4.3 执政价值合理性与执政工具合理性的完善 | 第87-91页 |
4.4.4 执政伦理的全面生成 | 第91-93页 |
4.4.5 历史评析 | 第93-96页 |
第5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发展 | 第96-128页 |
5.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执政伦理建设 | 第96-105页 |
5.1.1 全面执政条件下执政之善的应然与实然 | 第96-98页 |
5.1.2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执政价值合理性 | 第98-100页 |
5.1.3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执政工具合理性 | 第100-102页 |
5.1.4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执政的总体德性与个体德性、一般善与具体善 | 第102-104页 |
5.1.5 历史评析 | 第104-105页 |
5.2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时期的执政伦理建设 | 第105-114页 |
5.2.1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执政之善的历史需求 | 第106-107页 |
5.2.2 社会主义建设对党员政治道德的新要求 | 第107-109页 |
5.2.3 执政价值合理性分析 | 第109-111页 |
5.2.4 执政工具合理性分析 | 第111-113页 |
5.2.5 历史评析 | 第113-114页 |
5.3 文化大革命对执政伦理建设的影响分析 | 第114-119页 |
5.3.1 文化大革命对执政价值合理性的冲击 | 第115-116页 |
5.3.2 文化大革命对执政工具合理性的破坏 | 第116-118页 |
5.3.3 历史评析:文化大革命中执政的一般善与具体善、总体德性与个体德性 | 第118-119页 |
5.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执政伦理建设 | 第119-128页 |
5.4.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执政之善 | 第120-121页 |
5.4.2 “三讲”教育:新时期的党员政治道德教育 | 第121-123页 |
5.4.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价值合理性 | 第123-125页 |
5.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执政工具合理性 | 第125-126页 |
5.4.5 当前执政的一般善与具体善、总体德性与个体德性 | 第126-128页 |
第6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历史形态演变及特性 | 第128-149页 |
6.1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革命形态 | 第128-132页 |
6.1.1 执政之善的革命意蕴 | 第128-130页 |
6.1.2 执政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革命性 | 第130-131页 |
6.1.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执政伦理 | 第131-132页 |
6.2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过渡形态 | 第132-137页 |
6.2.1 从革命到社会主义建设:执政伦理的顺应与转变 | 第133-134页 |
6.2.2 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员个体政治道德的激荡与转变 | 第134-136页 |
6.2.3 执政工具浓厚的革命色彩 | 第136-137页 |
6.3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建设形态 | 第137-143页 |
6.3.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伦理的旨归 | 第138-139页 |
6.3.2 执政为民:执政价值合理性的视域 | 第139-141页 |
6.3.3 科学发展观:执政工具合理性的视域 | 第141-142页 |
6.3.4 执政伦理的理想图式 | 第142-143页 |
6.4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的特殊性 | 第143-149页 |
6.4.1 社会主义特性 | 第143-145页 |
6.4.2 政治体制特性 | 第145-146页 |
6.4.3 民族文化特性 | 第146-147页 |
6.4.4 历史阶段特性 | 第147-149页 |
第7章 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的历史经验 | 第149-157页 |
7.1 在伦理主体上,始终坚持党在执政伦理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149-150页 |
7.2 在伦理理想上,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道德追求 | 第150-151页 |
7.3 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执政为民 | 第151-153页 |
7.4 在工具选择上,始终坚持法治与德治的统一 | 第153-154页 |
7.5 在个体伦理上,始终坚持对党员的政治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 | 第154-155页 |
7.6 在伦理发展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独立自主 | 第155-157页 |
第8章 结语:大力推进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 | 第157-171页 |
8.1 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57-161页 |
8.1.1 路径依赖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158-159页 |
8.1.2 社会转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第159-160页 |
8.1.3 全球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 第160-161页 |
8.2 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161-164页 |
8.2.1 三维式的建设路径 | 第161-163页 |
8.2.2 可行性分析 | 第163-164页 |
8.3 当前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建设的建议措施 | 第164-171页 |
8.3.1 推进执政伦理规范的法制化建设 | 第164-165页 |
8.3.2 发挥红色资源的政治道德教育作用 | 第165页 |
8.3.3 构建地方政府和公务员网络监督机制 | 第165-166页 |
8.3.4 建立执政行为的道德评价系统 | 第166-167页 |
8.3.5 建立道德评价的结果应用机制 | 第167-168页 |
8.3.6 开展公共政策的道德评估与政策调试 | 第168-169页 |
8.3.7 深化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 | 第169-171页 |
第9章 展望: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执政伦理体系 | 第171-173页 |
致谢 | 第173-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