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 1.3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历史沿革 | 第12-14页 |
| 1.4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5 研究内容与局限 | 第16-18页 |
| 第2章 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概述 | 第18-26页 |
| 2.1 目的与指导思想 | 第18页 |
| 2.2 主要内容 | 第18-23页 |
| 2.3 主要特点与创新 | 第23-24页 |
| 2.4 实施意义 | 第24-26页 |
| 第3章 与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比较 | 第26-38页 |
| 3.1 主要协调 | 第26-28页 |
| 3.1.1 制定模式相同 | 第26-27页 |
| 3.1.2 主要立法目的相同 | 第27页 |
| 3.1.3 简化原则一致 | 第27-28页 |
| 3.2 主要差异 | 第28-34页 |
| 3.2.1 逻辑架构的差异 | 第28-29页 |
| 3.2.2 适用范围的差异 | 第29-31页 |
| 3.2.3 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差异 | 第31-33页 |
| 3.2.4 财务报表的差异 | 第33-34页 |
| 3.3 差异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 3.3.1 会计环境不同 | 第35-36页 |
| 3.3.2 秉持理念不同 | 第36页 |
| 3.3.3 制定依据不同 | 第36-37页 |
| 3.3.4 会计人员素质不同 | 第37-38页 |
| 第4章 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比较 | 第38-48页 |
| 4.1 主要相同点 | 第38-39页 |
| 4.2 主要差异 | 第39-45页 |
| 4.2.1 适用范围不同 | 第39-40页 |
| 4.2.2 会计科目设置的差异 | 第40-41页 |
| 4.2.3 要素确认计量的差异 | 第41-43页 |
| 4.2.4 财务报表的差异 | 第43-45页 |
| 4.3 差异原因分析 | 第45-48页 |
| 4.3.1 独立观与发展观 | 第45页 |
| 4.3.2 适用范围不同 | 第45-46页 |
| 4.3.3 信息使用者不同 | 第46页 |
| 4.3.4 理念不同 | 第46-48页 |
| 第5章 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关系 | 第48-58页 |
| 5.1 会计法与税法的关系 | 第48-49页 |
| 5.1.1 协调观 | 第48页 |
| 5.1.2 独立观 | 第48-49页 |
| 5.2 主要一致性 | 第49-52页 |
| 5.2.1 资产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 第49-50页 |
| 5.2.2 负债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 第50-51页 |
| 5.2.3 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 第51-52页 |
| 5.3 主要差异 | 第52-54页 |
| 5.3.1 收入确认的差异 | 第52-53页 |
| 5.3.2 扣除项目的差异 | 第53-54页 |
| 5.4 差异原因分析 | 第54-58页 |
| 5.4.1 社会环境不同 | 第54-56页 |
| 5.4.2 服务目的不同 | 第56页 |
| 5.4.3 制定原则不同 | 第56-58页 |
| 第6章 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难点与对策建议 | 第58-62页 |
| 6.1 实施难点 | 第58-59页 |
| 6.2 对策建议 | 第59-62页 |
| 结论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