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路环村落空间发展研究--以黑沙村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4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路环村落发展及形态 | 第14-31页 |
2.1 路环地理环境及人口概况 | 第15-20页 |
2.1.1 路环地理环境 | 第15-18页 |
2.1.2 路环人口概况 | 第18-20页 |
2.2 路环历史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2.2.1 名字由来 | 第20页 |
2.2.2 历史沿革 | 第20-21页 |
2.2.3 村落的形成及发展 | 第21-23页 |
2.3 村落产业形态 | 第23-25页 |
2.3.1 制盐业 | 第23页 |
2.3.2 渔农混合生产形态 | 第23-24页 |
2.3.3 渔港商业 | 第24页 |
2.3.4 造船业 | 第24-25页 |
2.4 村落文化形态 | 第25-31页 |
2.4.1 生活习俗 | 第25-28页 |
2.4.2 宗教信仰 | 第28-29页 |
2.4.3 社团文化 | 第29-30页 |
2.4.4 社区文化 | 第30-31页 |
第3章 路环村落地域特征 | 第31-45页 |
3.1 路环村落简介 | 第31-36页 |
3.1.1 路环村 | 第32-33页 |
3.1.2 九澳村 | 第33-35页 |
3.1.3 黑沙村 | 第35-36页 |
3.2 空间结构及建筑风格 | 第36-42页 |
3.2.1 广场前地及街道空间 | 第37-38页 |
3.2.2 建筑风格 | 第38-42页 |
3.3 传统村落构建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 | 第42-45页 |
3.3.1 空间布局形态 | 第42-43页 |
3.3.2 外观变异 | 第43页 |
3.3.3 内部构造转型 | 第43-45页 |
第4章 黑沙村现状分析 | 第45-60页 |
4.1 黑沙村概况 | 第45-52页 |
4.1.1 发展历史 | 第46-47页 |
4.1.2 黑沙地区人口规模及调查 | 第47-49页 |
4.1.3 自然景观 | 第49-50页 |
4.1.4 人文景观——黑沙遗址 | 第50-51页 |
4.1.5 土地权属 | 第51-52页 |
4.2 黑沙村村落形态 | 第52-57页 |
4.2.1 土地使用 | 第53-54页 |
4.2.2 村内环境 | 第54-55页 |
4.2.3 街巷纹理 | 第55-56页 |
4.2.4 建筑现况 | 第56-57页 |
4.3 建筑类型 | 第57-60页 |
4.3.1 住屋建筑 | 第57-58页 |
4.3.2 公共建筑 | 第58-59页 |
4.3.3 构筑物 | 第59-60页 |
第5章 黑沙村空间发展探索 | 第60-72页 |
5.1 黑沙村发展研究 | 第60-63页 |
5.1.1 发展定向 | 第60-61页 |
5.1.2 发展目标 | 第61-62页 |
5.1.3 发展原则 | 第62-63页 |
5.2 黑沙村空间发展构想 | 第63-69页 |
5.2.1 加强黑沙村的整体风貌 | 第63-64页 |
5.2.2 黑沙村空间重构 | 第64-66页 |
5.2.3 规划轴线 | 第66-67页 |
5.2.4 空间节点 | 第67-69页 |
5.3 黑沙村发展效应 | 第69-72页 |
5.3.1 空间效应 | 第69-70页 |
5.3.2 经济效应 | 第70页 |
5.3.3 社会效应 | 第70-7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 第77-8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