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引言 | 第10-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和思想方法 | 第18-20页 |
2.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比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2.1 物理实验 | 第20-21页 |
2.2 教材的编写 | 第21-23页 |
2.2.1 “教材”的含义 | 第21页 |
2.2.2 教材编写的原则 | 第21-23页 |
2.2.3 一般系统论 | 第23页 |
2.3 科学素养 | 第23-26页 |
2.3.1 科学素养的界定 | 第23-24页 |
2.3.2 科学素养与中学物理教育 | 第24-26页 |
3.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的研发背景研究与分析 | 第26-42页 |
3.1 中美两国历次物理教材的改革 | 第26-35页 |
3.1.1 我国历次高中物理教材的改革 | 第26-31页 |
3.1.2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变革 | 第31-35页 |
3.2 中美两国物理(现行)课程标准关于实验部分的比较与分析 | 第35-42页 |
3.2.1 我国物理课程标准 | 第35-38页 |
3.2.2 美国物理课程标准 | 第38-40页 |
3.2.3 比较与分析 | 第40-42页 |
4. 中美两国高中物理教材实验部分设置的比较与分析 | 第42-67页 |
4.1 中美两国教材实验设置的表层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 第42-58页 |
4.1.1 实验数目的统计 | 第42-46页 |
4.1.2 实验的编排的比较 | 第46-50页 |
4.1.3 实验器材的比较 | 第50-52页 |
4.1.4 实验插图的比较 | 第52-57页 |
4.1.5 实验语言的比较 | 第57-58页 |
4.2 中美两国教材实验设置的深层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 第58-67页 |
4.2.1 基本科学概念 | 第58-62页 |
4.2.2 科学实践过程 | 第62-64页 |
4.2.3 科学情感态度 | 第64-67页 |
5. 结论和启示 | 第67-76页 |
5.1 结论 | 第67-70页 |
5.2 启示 | 第70-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