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1-17页 |
|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1页 |
| (二) 国内外关于吃苦耐劳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1.国内关于吃苦耐劳的研究 | 第11-14页 |
| 2.国外关于吃苦耐劳的研究 | 第14-15页 |
| (三)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 1.研究的思路 | 第15页 |
| 2.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 3.研究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 一、 吃苦耐劳的理论概述 | 第17-27页 |
| (一) 吃苦耐劳品质的内涵 | 第17-18页 |
| (二) 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内涵 | 第18-20页 |
| (三) 以“志”修身——中国古代的吃苦耐劳思想 | 第20-22页 |
| (四) 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人对吃苦耐劳思想的弘扬与升华 | 第22-25页 |
| (五) “基础教育”——国外的吃苦耐劳思想 | 第25-27页 |
| 二、 大学生吃苦耐劳教育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 | 第27-35页 |
| (一) 吃苦耐劳教育的必要性 | 第27-32页 |
| 1.吃苦耐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 第27-28页 |
| 2.吃苦耐劳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 第28-32页 |
| (二) 吃苦耐劳教育的可能性 | 第32-35页 |
| 1.“人的全面发展”为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 2.“需要层次理论”为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提供发展可能 | 第33-34页 |
| 3.社会环境的优化为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提供现实条件 | 第34-35页 |
| 三、 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 (一) 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35-36页 |
| 1.生活上缺乏独立性 | 第35页 |
| 2.学习上缺乏动力性 | 第35-36页 |
| 3.就业上缺乏目标性 | 第36页 |
| (二) 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缺失的成因分析 | 第36-38页 |
| 1.大学生受教学校的制约性 | 第36页 |
| 2.大学生受教家庭的制约性 | 第36-37页 |
| 3.大学生受教内容的制约性 | 第37页 |
| 4.大学生受教社会的制约性 | 第37-38页 |
| 四、 完善大学生吃苦耐劳品质的对策 | 第38-50页 |
| (一) 实施以体验和情感生成为基础的吃苦耐劳教育 | 第38-40页 |
| 1.吃苦耐劳教育的现代诠释 | 第38-39页 |
| 2.以体验和情感生成为基础的吃苦耐劳教育的内涵 | 第39-40页 |
| (二) 以体验和情感生成为基础的吃苦耐劳教育的路径 | 第40-46页 |
| 1.回归学生的生活实际 | 第40-43页 |
| 2.创设活动情境 | 第43-45页 |
| 3.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吃苦耐劳教育项目 | 第45-46页 |
| (三) 创设良好外部环境,实现环境育德 | 第46-48页 |
| 1.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 第47页 |
| 2.优化良好社会的环境 | 第47-48页 |
| (四) 整合吃苦耐劳教育,提高吃苦耐劳品质培养实效 | 第48-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附录 | 第55-59页 |
| 后记 | 第59-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