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2-16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2. 实践意义 | 第12-13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 文献综述法 | 第14页 |
2. 规范分析法 | 第14页 |
3. 对比分析法 | 第14页 |
4. 实证分析法 | 第14页 |
(四) 文章的创新 | 第14-16页 |
1. 内容方面的创新 | 第14-15页 |
2. 方法方面的创新 | 第15-16页 |
一、 我国药品流通行政监管制度概况 | 第16-25页 |
(一) 药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 第16-20页 |
1. 我国药品流通体制的概况 | 第16-17页 |
2. 我国药品流通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3. 推进药品流通方面的改革 | 第18-20页 |
(二) 药品经营企业 GSP 认证制度 | 第20-21页 |
1. GSP 认证制度概况 | 第20页 |
2. GSP 运行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 第20-21页 |
(三) 药品的不良反应监测(ADR) | 第21-25页 |
1. 药品不良反应的界定 | 第21-22页 |
2. 影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不利因素 | 第22-25页 |
二、 我国药品流通行政监管存在的问题 | 第25-34页 |
(一) 对药品生产企业的行政监管存在漏洞 | 第25-28页 |
1. 积存药品存在问题 | 第25-26页 |
2. 药品质量参差不齐 | 第26-27页 |
3. 企业购销人员管理混乱 | 第27-28页 |
4. 药品定价缺少标准 | 第28页 |
(二) 对药品经营企业的行政监管不到位 | 第28-31页 |
1. 批发企业掺杂零售业务 | 第28-29页 |
2. 零售企业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 第29-30页 |
3. 物流方式导致药品质量打折 | 第30-31页 |
4. 药品走票现象严重 | 第31页 |
(三) 对医疗机构的监管不足 | 第31-34页 |
1. 药品储存条件不达标 | 第32页 |
2. 对外承包科室无法保证药品质量 | 第32-33页 |
3. 基本药物使用率低 | 第33-34页 |
三、 完善我国药品流通行政监管的对策 | 第34-41页 |
(一) 完善药品生产企业销售药品的行政监管制度 | 第34-36页 |
1. 提高监管部门职能,改善药品生产监管的脱节状况 | 第34页 |
2.增加药品原料监督,提高药包材、药用辅料质量 | 第34-35页 |
3. 健全药品购销管理,制定购销人员管理规定 | 第35页 |
4. 规定药品定价标准,使药品出厂定价统一标准 | 第35-36页 |
(二) 加强药品经营企业行政监管立法 | 第36-38页 |
1. 强化部门协调,增加监管频次 | 第36页 |
2. 完善相关规定,加强部门监督权 | 第36-37页 |
3. 加大惩罚力度,严格控制药品运输途径 | 第37页 |
4. 掌握药品流向,升级电子实时监控系统 | 第37-38页 |
(三) 完善医疗机构购进使用药品监管体系 | 第38-41页 |
1. 规范药品储存条件,确保药品质量 | 第38页 |
2. 深化体制改革,整顿医疗机构管理现状 | 第38-39页 |
3. 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 | 第39页 |
4. 改善以药养医,加大政府拨款力度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