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耕地保护等级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1 国外耕地保护等级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0页 |
1.2.2 国内耕地保护等级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3.1 国外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研究进展评述 | 第13-14页 |
1.5 研究目标、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3 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2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耕地保护等级评价内涵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及耕地保护等级评价内涵 | 第16-17页 |
2.1.1 耕地保护等级评价 | 第16页 |
2.1.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 第16页 |
2.1.3 基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的耕地保护等级评价 | 第16-17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2.1 区位理论 | 第17页 |
2.2.2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理论 | 第17-18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4 差别化理论 | 第19-21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1-26页 |
3.1 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3.2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3.3 水资源概况 | 第22-23页 |
3.4 气候条件 | 第23页 |
3.5 土壤类型与植被 | 第23页 |
3.6 经济社会概况 | 第23-24页 |
3.7 土地利用现状 | 第24-26页 |
4 怀来县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 第26-35页 |
4.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原则 | 第26-27页 |
4.2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指标体系 | 第27-29页 |
4.3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方法 | 第29-33页 |
4.3.1 数据预处理 | 第29-31页 |
4.3.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31页 |
4.3.3 定量评价模型 | 第31-33页 |
4.4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结果 | 第33-35页 |
5 怀来县耕地保护等级评价研究 | 第35-53页 |
5.1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视角下的 DUHP 组合模式选择 | 第35-37页 |
5.1.1 DUHP 组合的内涵 | 第35-36页 |
5.1.2 DUHP 组合优先度分析 | 第36页 |
5.1.3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视角下的 DUHP 优先度组合模式的选择 | 第36-37页 |
5.2 耕地保护等级评价的原则 | 第37-38页 |
5.3 耕地保护等级评价单元的划分 | 第38-39页 |
5.4 耕地保护等级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9-45页 |
5.4.1 评价因子的选择 | 第39-41页 |
5.4.2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1页 |
5.4.3 数据的计算与处理 | 第41-45页 |
5.5 耕地保护等级初步评价 | 第45-49页 |
5.5.1 栅格图的叠加 | 第45-46页 |
5.5.2 耕地保护等级的初步评价 | 第46-47页 |
5.5.3 耕地保护等级初步评价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5.6 耕地保护等级最终评价 | 第49-50页 |
5.7 初步评价结果和最终评价结果的比较 | 第50-52页 |
5.8 主导功能处理初步评价结果的优点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