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法律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引论 | 第14-19页 |
(一)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二) 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家庭暴力的概念分析 | 第19-24页 |
一、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一) 国际公约和文件对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二) 国外对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 | 第19-21页 |
(三) 我国对于家庭暴力概念的界定 | 第21页 |
二、家庭暴力的特征 | 第21-24页 |
(一) 暴力对象的特定性 | 第21-22页 |
(二) 暴力范围的普遍性 | 第22页 |
(三) 暴力活动的反复性 | 第22页 |
(四) 暴力形式的多样性 | 第22页 |
(五) 暴力行为的隐蔽性 | 第22-23页 |
(六) 暴力后果的严重性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家庭暴力产生的原因 | 第24-28页 |
一、认识层面的原因 | 第24-25页 |
(一) “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 | 第24页 |
(二) “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 | 第24页 |
(三) 维权意识的淡薄 | 第24-25页 |
二、婚姻家庭内部原因 | 第25页 |
(一) 缺失信任 | 第25页 |
(二) 寻求刺激 | 第25页 |
(三) 难改恶习 | 第25页 |
(四) 感情不和 | 第25页 |
三、社会现实原因 | 第25-26页 |
(一) 社会压力大 | 第25-26页 |
(二) 社会认识缺失 | 第26页 |
(三) 社会保障不健全 | 第26页 |
四、经济地位的原因 | 第26页 |
五、法律方面的原因 | 第26-28页 |
(一) 专门的《反家庭暴力法》的缺失 | 第26页 |
(二) 不告不理的消极态度 | 第26-27页 |
(三) 维权宣传的力度不够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现行法对家庭暴力的规制 | 第28-34页 |
一、不同部门法对家庭暴力的规定 | 第28-30页 |
(一) 民法的相关规定 | 第28-29页 |
(二) 刑法的相关规定 | 第29页 |
(三) 行政法的相关规定 | 第29页 |
(四) 其它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 第29-30页 |
二、我国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规制存在的不足 | 第30-34页 |
(一) 家庭暴力概念界定不明 | 第30页 |
(二) 缺少专门的防治家庭暴力法 | 第30-31页 |
(三) 实体法规定过于笼统 | 第31-32页 |
(四) 程序法规定存在缺陷 | 第32-33页 |
(五) 部门之间协作不畅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预防和惩治家庭暴力的法律对策 | 第34-44页 |
一、制定专门的的《反家庭暴力法》 | 第34-39页 |
(一)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34-35页 |
(二) 制定《反家庭暴力法》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35-39页 |
二、明确家庭暴力的行政责任 | 第39-40页 |
三、强化家庭暴力的司法干预 | 第40-41页 |
四、完善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救助制度 | 第41-44页 |
(一) 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法律援助 | 第41页 |
(二) 对家庭暴力受害人的社会救助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