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盆地青西凹陷含碳酸盐源岩成烃有效性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题目来源 | 第8页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8-11页 |
1.3.1 国内外致密油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3-15页 |
1.6.1 资料收集与整理 | 第13页 |
1.6.2 样品采集及实验分析 | 第13-15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5-21页 |
2.1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5-18页 |
2.1.1 构造单元划分 | 第16页 |
2.1.2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6-18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21页 |
2.2.1 沉积层序特征 | 第18-19页 |
2.2.2 地层特征 | 第19-21页 |
第3章 烃源岩地质与地化特征 | 第21-39页 |
3.1 烃源岩岩性特征 | 第21-23页 |
3.2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及其与矿物组成的关系 | 第23-30页 |
3.2.1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 第23-27页 |
3.2.2 碳酸盐矿物与烃源岩生烃潜力关系 | 第27-30页 |
3.3 有机质类型 | 第30-32页 |
3.4 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分布特征 | 第32-34页 |
3.4.1 镜质组反射率(Ro)演化特征 | 第32-33页 |
3.4.2 岩石热解参数演化特征 | 第33页 |
3.4.3 可溶有机质生标参数演化特征 | 第33-34页 |
3.5 烃源岩饱和烃色谱特征 | 第34-39页 |
3.5.1 饱和烃特征 | 第35页 |
3.5.2 萜烷特征 | 第35-37页 |
3.5.3 甾烷特征 | 第37-39页 |
第4章 原油特征及油源对比 | 第39-56页 |
4.1 原油物性特征 | 第39页 |
4.2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第39-46页 |
4.2.1 族组成特征 | 第39-41页 |
4.2.2 碳同位素特征 | 第41页 |
4.2.3 气相色谱特征 | 第41-43页 |
4.2.4 甾、萜烷特征 | 第43-46页 |
4.3 原油类型划分 | 第46-49页 |
4.3.1 T1类原油特征 | 第47页 |
4.3.2 T2类原油特征 | 第47-48页 |
4.3.3 T3类原油特征 | 第48页 |
4.3.4 三类原油地化特征对比 | 第48-49页 |
4.4 油源对比 | 第49-56页 |
4.4.1 T1类原油油源对比 | 第49-51页 |
4.4.2 T2类原油油源对比 | 第51-53页 |
4.4.3 T3类原油油源对比 | 第53-56页 |
第5章 含碳酸盐烃源岩有效性分析及分布特征 | 第56-70页 |
5.1 烃源岩有效性分析 | 第56-58页 |
5.2 烃源岩TOC预测 | 第58-61页 |
5.2.1 △log R预测TOC原理 | 第58-59页 |
5.2.2 青西凹陷下沟组烃源岩预测模型 | 第59-61页 |
5.3 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61-66页 |
5.3.1 单井有效烃源岩发育特征 | 第61-63页 |
5.3.2 有效烃源岩平面展布特征 | 第63-66页 |
5.4 烃源岩生烃特征 | 第66-70页 |
5.4.1 烃源岩生烃期次特征 | 第66-67页 |
5.4.2 烃源岩生烃潜力特征 | 第67-7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