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7页 |
| 1.1.1 学案导学的应运而生 | 第11页 |
| 1.1.2 学案导学的提出 | 第11页 |
| 1.1.3 学案导学的概念 | 第11-12页 |
| 1.1.4 学案导学的步骤 | 第12页 |
| 1.1.5 学案导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1.6 学案导学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1.1.7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的提出 | 第15-16页 |
| 1.1.8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 第16-17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7页 |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 1.3 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 1.3.1 文献分析法 | 第17页 |
| 1.3.2 实验教学法 | 第17-18页 |
| 1.3.3 统计分析法 | 第18-20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20页 |
| 2.2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0-21页 |
| 2.3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21-22页 |
| 3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应用实践过程 | 第22-37页 |
| 3.1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页 |
| 3.1.1 小组合作 | 第22页 |
| 3.1.2 疑探结合 | 第22页 |
| 3.1.3 “小组合作, 疑探结合”教学模式 | 第22页 |
| 3.2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 第22-28页 |
| 3.2.1 初疑自探 | 第24-25页 |
| 3.2.2 深疑合探 | 第25-26页 |
| 3.2.3 质疑再探 | 第26-27页 |
| 3.2.4 归纳总结 | 第27-28页 |
| 3.3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实践研究的实践检验 | 第28-29页 |
| 3.3.1 前测 | 第28页 |
| 3.3.2 中测 | 第28-29页 |
| 3.3.3 后测 | 第29页 |
| 3.3.4 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 第29页 |
| 3.4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研究的典型案例 | 第29-37页 |
| 3.4.1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疑探结合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 第29-36页 |
| 3.4.2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 第36-37页 |
| 4 “小组合作,疑探结合”教学模式在学案导学中的实践研究实验结果分析 | 第37-45页 |
| 4.1 学业成绩 | 第37-38页 |
| 4.2 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意识提高情况 | 第38-41页 |
| 4.3 学生合作意识及自学能力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5-46页 |
| 5.1 研究不足 | 第45页 |
| 5.2 研究展望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1 | 第48-50页 |
| 附录 2 | 第50-51页 |
| 附录 3 | 第51-52页 |
| 附录 4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