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11页 |
1.1.2 国内教育改革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慕课”的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2.2 中国高中政治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1 对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 第14页 |
1.3.2 对中学生学习的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页 |
1.4.2 案例分析法 | 第14-15页 |
1.4.3 观察研究法 | 第15页 |
1.4.4 经验总结法 | 第15页 |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5页 |
1.5.1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1.5.2 研究难点 | 第15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1.6.1 提出教学优化方案 | 第15页 |
1.6.2 突破传统课堂局限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拥抱“慕课”时代 | 第17-27页 |
2.1 何为“慕课” | 第17-19页 |
2.1.1“慕课”的涵义 | 第17-18页 |
2.1.2“慕课”在全球的发展态势 | 第18页 |
2.1.3“慕课”在中国的发展态势 | 第18-19页 |
2.2“慕课革命” | 第19-21页 |
2.2.1“慕课革命”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2.2.2“慕课”对教育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慕课”之于传统教学的创新之处 | 第21-27页 |
2.3.1 创新教学模式,共享优质资源 | 第21-22页 |
2.3.2 随堂测验,学生互评 | 第22-23页 |
2.3.3 学习论坛,虚拟课堂 | 第23-24页 |
2.3.4 机器跟踪,数据分析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引入“慕课”给高中教育带来的新发展 | 第27-35页 |
3.1 高考综合改革 | 第27-29页 |
3.1.1 高考综合改革的背景 | 第27页 |
3.1.2 高考综合改革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3.1.3 高考综合改革的内容 | 第28-29页 |
3.2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慕课”的发展前景分析 | 第29-31页 |
3.2.1 吸取经验教训,解决根本问题 | 第29-30页 |
3.2.2 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 | 第30页 |
3.2.3 培养综合素质,优化教学资源 | 第30-31页 |
3.3 实现“慕课”与高中教育的有机结合 | 第31-32页 |
3.3.1“慕课”与高中教育结合的实例探究 | 第31-32页 |
3.3.2“慕课”与高中教育结合的反思 | 第32页 |
3.4 实现“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 | 第32-35页 |
3.4.1“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下的课堂 | 第32-33页 |
3.4.2“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下的教师 | 第33-34页 |
3.4.3“慕课”与翻转课堂结合下的学生 | 第34-35页 |
第四章“慕课”时代高中思想政治课创新的启示 | 第35-41页 |
4.1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慕课”的可行性 | 第35-36页 |
4.1.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 第35页 |
4.1.2 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 第35-36页 |
4.2 高中思想政治课引入“慕课”的方式 | 第36-38页 |
4.2.1 以学科为突破口,实行混合学习模式 | 第36-37页 |
4.2.2 开发本校“慕课”资源,实现中学联盟共享 | 第37-38页 |
4.3 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慕课”发展 | 第38-41页 |
4.3.1 提供政策支持,做好顶层设计 | 第38-39页 |
4.3.2 提供优质资源,强化基础建设 | 第39页 |
4.3.3 允许试验,跟踪评估 | 第39-40页 |
4.3.4 建立规则,保护竞争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