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热学论文

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影响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引言第9-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第14-17页
        1.3.1 重庆市开发利用现状第14-16页
        1.3.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5 本章小结第17-18页
第二章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建设第18-28页
    2.1 动态监测网建设原则第18页
    2.2 建设规模及布设要求第18-21页
    2.3 监测系统总体架构第21-22页
    2.4 野外监测站第22-26页
    2.5 监测网中心站第26-27页
    2.6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典型岩土层监测站点实例分析第28-44页
    3.1 监测站点工程概况第28-29页
    3.2 监测站点地质勘察第29-33页
        3.2.1 场地地形地貌第29页
        3.2.2 气象水文第29页
        3.2.3 地质构造第29页
        3.2.4 地层岩性第29-30页
        3.2.5 水文地质条件第30-31页
        3.2.6 岩土体物理性质参数测试分析第31-32页
        3.2.7 岩土体热物性参数实验室测试第32-33页
    3.3 监测站点建设第33-34页
    3.4 监测站点地温监测分析第34-43页
        3.4.1 土壤初始温度分析第35-37页
        3.4.2 系统运行期温度变化规律分析第37-42页
        3.4.3 典型制冷季和供暖季埋管周围岩土温度变化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典型岩土层蓄放热理论研究及模型验证第44-57页
    4.1 岩土层的蓄放热性能研究第44-46页
    4.2 常用地下换热器数学模型第46-48页
    4.3 典型岩土层蓄放热模型第48-52页
        4.3.1 模型假设第48页
        4.3.2 模型的数学控制方程第48-50页
        4.3.3 模型的定解条件第50-51页
        4.3.4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的划分第51-52页
    4.4 模型验证第52-56页
        4.4.1 地埋管出水温度验证第52-55页
        4.4.2 孔群埋管周围温度场的验证第55-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研究第57-68页
    5.1 典型岩土层土壤温度场模拟分析第57-64页
        5.1.1 单孔典型空调季温度场变化模拟第57-58页
        5.1.2 三孔典型空调季温度场变化模拟第58页
        5.1.3 孔群典型空调季温度场变化模拟第58-59页
        5.1.4 孔群典型供暖季温度场变化模拟第59-60页
        5.1.5 孔群多周期温度场变化模拟第60-63页
        5.1.6 考虑地下裂隙水时地温场变化模拟第63-64页
    5.2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运行效果及节能性能分析第64-66页
    5.3 重庆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研究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8-70页
    6.1 主要结论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铁车站基坑施工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一种基于中文地理分词的动态交通信息数据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