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预应力构件的冻融损伤研究 | 第12-13页 |
1.2.2 钢筋锈蚀对结构静力性能的影响 | 第13-14页 |
1.3 当前无粘结预应力梁承载力研究工作的不足 | 第14-15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锈蚀钢绞线的力学性能研究 | 第17-26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试验研究概况 | 第17-21页 |
2.2.1 加速锈蚀试验 | 第17-20页 |
2.2.2 锈蚀后钢绞线的力学性能试验 | 第20-21页 |
2.3 静力拉伸试验结果分析 | 第21-22页 |
2.3.1 破坏形态 | 第21页 |
2.3.2 荷载-变形曲线 | 第21-22页 |
2.4 拉伸试验各力学性能指标的分析 | 第22-25页 |
2.4.1 名义极限强度 | 第23页 |
2.4.2 屈服强度 | 第23-24页 |
2.4.3 弹性模量 | 第24-25页 |
2.4.4 极限伸长率 | 第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研究 | 第26-35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及损伤评价指标 | 第26-30页 |
3.2.1 快速冻融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3.2.2 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损伤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3.3 混凝土试块的破坏特征和各损伤指标损失规律的分析 | 第30-34页 |
3.3.1 混凝土破坏特征和外观损伤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混凝土质量损失规律 | 第31-32页 |
3.3.3 混凝土抗压强度劣化规律 | 第32-33页 |
3.3.4 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化规律 | 第33-34页 |
3.4 本章小节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无粘结预应力梁的冻融循环与钢筋锈蚀耦合试验 | 第35-50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试验概况 | 第35-43页 |
4.2.1 试件设计与分组 | 第35-37页 |
4.2.2 压力传感器的制作与标定 | 第37-38页 |
4.2.3 试验所用材料及其力学性能 | 第38-39页 |
4.2.4 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浇筑与养护 | 第39-41页 |
4.2.5 预应力施工 | 第41-43页 |
4.3 试验过程 | 第43-46页 |
4.3.1 预应力梁钢绞线锈蚀方案 | 第43-45页 |
4.3.2 预应力梁冻融循环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4.4 冻融与锈蚀耦合作用下的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 | 第46-49页 |
4.4.1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48页 |
4.4.2 冻融循环与钢绞线锈蚀耦合下钢绞线预应力损失模型的建立 | 第48-49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冻融与锈蚀耦合试验后预应力梁静力性能试验研究 | 第50-64页 |
5.1 引言 | 第50页 |
5.2 加载方案 | 第50-52页 |
5.2.1 加载方案设计 | 第50-51页 |
5.2.2 加载制度 | 第51-52页 |
5.3 测点布置和数据采集 | 第52-55页 |
5.3.1 挠度测点布置 | 第52-53页 |
5.3.2 应变测点布置 | 第53-54页 |
5.3.3 裂缝观测及测量 | 第54-55页 |
5.3.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55页 |
5.4 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55-62页 |
5.4.1 静载试验破坏形态 | 第55-57页 |
5.4.2 荷载-挠度曲线 | 第57-60页 |
5.4.3 裂缝发展规律 | 第60-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六章 锈蚀和冻融耦合下无粘结预应力梁抗弯承载力分析 | 第64-86页 |
6.1 引言 | 第64页 |
6.2 无粘结预应力构件开裂荷载的计算理论 | 第64-66页 |
6.3 无粘结预应力构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理论 | 第66-68页 |
6.4 钢绞线锈蚀状态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第68-74页 |
6.4.1 钢绞线锈蚀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荷载的计算 | 第68-70页 |
6.4.2 钢绞线锈蚀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的计算 | 第70-72页 |
6.4.3 预应力构件钢绞线锈蚀后承载能力的对比 | 第72-74页 |
6.5 冻融循环状态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第74-79页 |
6.5.1 冻融循环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荷载的计算 | 第74-76页 |
6.5.2 冻融循环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极限荷载的计算 | 第76-78页 |
6.5.3 预应力构件冻融循环后承载能力的对比 | 第78-79页 |
6.6 冻融与锈蚀耦合状态下的无粘结预应力梁抗弯承载能力计算 | 第79-85页 |
6.6.1 冻融与锈蚀耦合状态下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开裂 | 第79-81页 |
6.6.2 冻融与锈蚀耦合作用对无粘结预应力梁开裂荷载的影响 | 第81-82页 |
6.6.3 冻融与锈蚀耦合状态下的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极 | 第82-84页 |
6.6.4 冻融与锈蚀耦合对无粘结预应力梁极限荷载的影响 | 第84-85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9页 |
7.1 结论 | 第86-88页 |
7.2 展望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