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梁山新建隧道对近接既有隧道渗流场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新旧隧道相互影响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2.2 隧道涌水量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隧道渗流理论分析 | 第15-29页 |
2.1 地下水渗流力学基础理论 | 第15-18页 |
2.1.1 达西渗流理论 | 第15-16页 |
2.1.2 渗流连续方程 | 第16-17页 |
2.1.3 平衡微分方程 | 第17页 |
2.1.4 微分方程的定解条件 | 第17-18页 |
2.2 隧道围岩涌水量理论解析解 | 第18-24页 |
2.2.1 隧道模型简化 | 第19页 |
2.2.2 隧道围岩涌水量理论解析解 | 第19-22页 |
2.2.3 常用经验公式法 | 第22-23页 |
2.2.4 隧道干扰下涌水量理论解析解 | 第23-24页 |
2.3 涌水量计算 | 第24-28页 |
2.3.1 围岩渗透系数 | 第24页 |
2.3.2 隧道涌水量计算 | 第24-27页 |
2.3.3 中梁山隧道干扰下涌水量解析解 | 第27-28页 |
2.4 结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既有隧道渗流数值分析 | 第29-50页 |
3.1 FLAC3D软件简述 | 第29-32页 |
3.1.1 FLAC3D本构模型 | 第29-30页 |
3.1.2 FLAC3D计算模式 | 第30页 |
3.1.3 FLAC3D渗流计算基本原理 | 第30-32页 |
3.2 中梁山隧道概况 | 第32-37页 |
3.2.1 隧址区地层岩性 | 第33页 |
3.2.2 隧址区水文地质 | 第33页 |
3.2.3 既有隧道施工涌水情况 | 第33-35页 |
3.2.4 中梁山隧道涌水量测量 | 第35-37页 |
3.3 数值模型参数 | 第37-38页 |
3.3.1 渗透系数 | 第37页 |
3.3.2 材料参数 | 第37-38页 |
3.4 数值模拟分析 | 第38-48页 |
3.4.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38-39页 |
3.4.2 既有隧道地下水初始情况 | 第39页 |
3.4.3 既有隧道渗流计算(不考虑流固耦合) | 第39-41页 |
3.4.4 既有隧道渗流计算(考虑流固耦合) | 第41-43页 |
3.4.5 隧道孔隙水压力监测 | 第43-45页 |
3.4.6 隧道涌水量数值解与理论解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3.5 结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新建隧道对近接既有隧道渗流影响分析 | 第50-64页 |
4.1 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简述 | 第50-52页 |
4.1.1 新建隧道与既有隧道位置关系 | 第50-51页 |
4.1.2 新隧道开挖对近接既有隧道影响范围划分 | 第51-52页 |
4.2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2-61页 |
4.2.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52-53页 |
4.2.2 新隧道开挖后(不考虑流固耦合) | 第53-55页 |
4.2.3 隧道开挖后(考虑流固耦合) | 第55-57页 |
4.2.4 隧道孔隙水压力监测 | 第57-58页 |
4.2.5 数值解与解析对比分析 | 第58-60页 |
4.2.6 干扰涌水系数确定 | 第60-61页 |
4.3 新隧道开挖对近接既有隧道影响分析 | 第61-63页 |
4.3.1 新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因素 | 第61页 |
4.3.2 新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4.3.3 新隧道开挖对既有隧道涌水量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4.4 结论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既有隧道加固措施及数值分析 | 第64-72页 |
5.1 采取工程措施 | 第64-66页 |
5.1.1 地下水防排水原则 | 第64-65页 |
5.1.2 隧道防排水措施 | 第65-66页 |
5.2 加固数值模拟分析 | 第66-71页 |
5.2.1 数值模型建立 | 第66-67页 |
5.2.2 隧道加固一圈渗流分析 | 第67-68页 |
5.2.3 隧道加固上半圈后渗流分析 | 第68-69页 |
5.2.4 隧道加固前后渗流分析 | 第69页 |
5.2.5 中梁山隧道加固措施 | 第69-71页 |
5.3 结论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