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8-67页 |
1. 植物光合作用概述 | 第18-23页 |
1.1 植物光合作用定义和过程 | 第18-19页 |
1.2 植物光能吸收、传递和光化学反应 | 第19-20页 |
1.3 光合磷酸化和ATP合成的分子机理 | 第20-23页 |
2. 光能转化利用的研究概况 | 第23-27页 |
2.1 植株冠层结构与光能利用效率 | 第23页 |
2.2 作物产量与光能利用效率 | 第23-24页 |
2.3 C_3和C_4植物的理论最大ε_c值 | 第24-26页 |
2.4 田间光能转化效率 | 第26-27页 |
2.5 田间ε_c值的变异 | 第27页 |
3. 光合作用的调节 | 第27-53页 |
3.1 光反应的调节 | 第27-30页 |
3.2 光捕获调节 | 第30-33页 |
3.3 电子传递调节 | 第33-34页 |
3.4 生化水平的调节 | 第34-35页 |
3.5 碳反应调节 | 第35-38页 |
3.6 碳转运调节 | 第38-41页 |
3.7 酶调节 | 第41-50页 |
3.8 植物激素调节 | 第50-51页 |
3.9 光合产物输送的调节 | 第51-53页 |
4. Calvin循环中重要调节酶的功能研究进展 | 第53-57页 |
4.1 Rubisco的组装和改造研究进展 | 第53-54页 |
4.2 果糖-1,6-二磷酸酶(FBPase) | 第54-55页 |
4.3 SBPase(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酯酶) | 第55-56页 |
4.4 C_3作物自身的C_4途径特征酶 | 第56-57页 |
5. 作物高光效研究进展 | 第57-60页 |
5.1 光能截获及转换效率 | 第57页 |
5.2 光合产物的积累与分配 | 第57页 |
5.3 高光效作物的形态特征 | 第57-58页 |
5.4 高光效作物的筛选与鉴定 | 第58-60页 |
5.5 水稻光合作用的基本表现 | 第60页 |
6. 水稻转基因研究概况 | 第60-61页 |
6.1 多基因转化技术 | 第60-61页 |
6.2 水稻产量性状改良 | 第61页 |
7. 碳同化的转基因研究 | 第61-65页 |
7.1 C_4基因对C_3植物光合作用的转基因研究 | 第61-62页 |
7.2 蓝藻基因转化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62-65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65-67页 |
第二章 ictB和FBP/SBPase基因表达及定位分析 | 第67-95页 |
1. 前言 | 第6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7-9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67页 |
2.2 ictB和FBP/SBPase编码基因的获取 | 第67-70页 |
2.3 ictB和FBP/SBPase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0-75页 |
2.4 工程载体导入农杆菌细胞 | 第75页 |
2.5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第75-78页 |
2.6 转基因植株验证分析 | 第78-90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90-93页 |
3.1 工程载体的构建和检测结果 | 第90-91页 |
3.2 转基因植株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91页 |
3.3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91-92页 |
3.4 转基因植株RT-PCR检测结果 | 第92-93页 |
3.5 目的蛋白亚细胞定位 | 第93页 |
4. 结果分析 | 第93-95页 |
第三章 田间光合生理指标的检测 | 第95-100页 |
1. 前言 | 第9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95-97页 |
2.1 田间试验设计 | 第95页 |
2.2 气体交换、叶绿素荧光以及气孔导度等指标的测定 | 第95-96页 |
2.3 g_m和C_c计算公式 | 第96-97页 |
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转基因株系生化及产量性状分析 | 第100-115页 |
1. 前言 | 第10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2页 |
2.1 单位叶面积干重的检测 | 第100页 |
2.2 Rubiisco酶活性的测定 | 第100-102页 |
3. 可溶性糖WSCs含量检测 | 第102-103页 |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10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02-103页 |
3.3 结果计算 | 第103页 |
4. 叶绿素含量检测 | 第103-104页 |
5. 产量性状分析 | 第104页 |
6. 结果分析 | 第104-115页 |
6.1 转基因组的光合参数相对于野生型有显著增长 | 第104-110页 |
6.2 ictB和FBP/SBPase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第110-115页 |
第五章 叶肉细胞结构、超微结构和气孔性状分析 | 第115-126页 |
1. 前言 | 第11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15-116页 |
2.1 叶肉细胞显微结构分析 | 第115-116页 |
2.2 电子显微镜检测 | 第116页 |
2.3 气孔密度,大小和指数分析 | 第116页 |
3. 结果及分析 | 第116-126页 |
3.1 转基因的气孔性状分析 | 第116-118页 |
3.2 ictB和FBP/SBPase对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118-126页 |
第六章 总讨论 | 第126-130页 |
1. 叶片解剖结构和叶肉细胞导度 | 第126-127页 |
2. 两个目的基因对水稻生理生化和产量性状的效应 | 第127-128页 |
3. 两个目的基因过表达和光能转化能力 | 第128页 |
4. 两个目的基因的协同互作效应 | 第128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48页 |
在读期间承担的项目和待发表的研究论文 | 第148-149页 |
致谢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