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3页 |
1.1 生物入侵的危害 | 第12-15页 |
1.1.1 改变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 第12页 |
1.1.2 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第12-13页 |
1.1.3 改变入侵地的扰动规律、气候以及物理环境 | 第13-14页 |
1.1.4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 第14-15页 |
1.1.5 对经济生产的影响 | 第15页 |
1.2 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 第15-23页 |
1.2.1 入侵植物的特征 | 第16页 |
1.2.2 牧食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影响 | 第16-18页 |
1.2.3 进化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 | 第18-19页 |
1.2.4 化感作用 | 第19-21页 |
1.2.5 全球变化和干扰促进外来植物的入侵 | 第21页 |
1.2.6 群落的敏感性影响植物的入侵 | 第21-23页 |
1.3 外来植物入侵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 第23-26页 |
1.4 外来水生植物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1.5 喜旱莲子草和凤眼莲的研究现状 | 第28-32页 |
1.6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研究地点、实验材料及化学成分分析 | 第33-44页 |
2.1 研究地点 | 第33-3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4-40页 |
2.2.1 喜旱莲子草 | 第34-36页 |
2.2.2 莲子草 | 第36-37页 |
2.2.3 凤眼莲 | 第37-39页 |
2.2.4 鸭舌草 | 第39-40页 |
2.3 化学测定方法 | 第40-44页 |
2.3.1 叶片中总酚含量的测定 | 第40-41页 |
2.3.2 叶片中纤维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页 |
2.3.3 叶片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2.3.4 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Total 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TNC)的测定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凤眼莲与鸭舌草的叶氮含量、光合作用和资源利用效率响应基质营养变化的差异 | 第44-55页 |
3.1 引言 | 第44-46页 |
3.2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3.2.1 实验材料的收集与实验设计 | 第46-47页 |
3.2.2 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3.3 实验结果 | 第48-52页 |
3.4 讨论 | 第52-55页 |
第四章 不同生活型喜早莲子草响应专食性天敌和本地广食性天敌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 第55-77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56-62页 |
4.2.1 野外实验 | 第56-57页 |
4.2.2 控制实验 | 第57-62页 |
4.2.2.1 实验材料 | 第57-59页 |
4.2.2.2 实验设计 | 第59-62页 |
4.2.4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4.3 结果 | 第62-73页 |
4.3.1 野外实验结果 | 第62-65页 |
4.3.2 控制实验结果 | 第65-73页 |
4.4 讨论 | 第73-77页 |
第五章 喜早莲子草和莲子草应对本地广食性天敌不同牧食压力的响应差异 | 第77-97页 |
5.1 引言 | 第77-7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3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79-80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80-82页 |
5.2.3 数据分析 | 第82-83页 |
5.3 结果 | 第83-92页 |
5.4 讨论 | 第92-97页 |
第六章 喜早莲子草和莲子草对不同程度模拟牧食压力的耐受性研究 | 第97-108页 |
6.1 引言 | 第97-98页 |
6.2 材料和方法 | 第98-99页 |
6.2.1 实验设计 | 第98-99页 |
6.2.2 数据分析 | 第99页 |
6.3 结果 | 第99-105页 |
6.4 讨论 | 第105-108页 |
第七章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08-109页 |
7.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08页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进一步深入的工作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9页 |
博士研究生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