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9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一章 公共外交的内涵及特征 | 第12-16页 |
1.1 公共外交的兴起 | 第12-13页 |
1.2 公共外交的内涵 | 第13-14页 |
1.3 公共外交的特征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新时期的中国公共外交 | 第16-23页 |
2.1 新时期开展公共外交的意义 | 第16-17页 |
2.1.1 稳定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 第16页 |
2.1.2 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 第16-17页 |
2.1.3 提升中国软实力 | 第17页 |
2.2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1 以新时期党的外交理论为指导 | 第17-18页 |
2.2.2 以和平发展道路为途径 | 第18页 |
2.2.3 以开放包容制度为标准 | 第18-19页 |
2.3 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的主要形式 | 第19-23页 |
2.3.1 首脑公关行为 | 第19-20页 |
2.3.2 媒体宣传报道 | 第20-21页 |
2.3.3 文化交流活动 | 第21-22页 |
2.3.4 举办国际赛事 | 第22-23页 |
第三章 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第23-32页 |
3.1 中国公共外交的主要问题 | 第23-27页 |
3.1.1 主体有待扩充 | 第23-24页 |
3.1.2 目标有待精准 | 第24页 |
3.1.3 外宣有待完善 | 第24-25页 |
3.1.4 内容有待创新 | 第25-26页 |
3.1.5 效果有待评估 | 第26-27页 |
3.2 中国公共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 第27-32页 |
3.2.1 政府过度管控 | 第27-28页 |
3.2.2 价值观念冲突 | 第28-29页 |
3.2.3 资金投入不足 | 第29-30页 |
3.2.4 品牌意识缺乏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提升我国公共外交实效性的对策 | 第32-43页 |
4.1 营造多元公共外交主体格局 | 第32-35页 |
4.1.1 明确公共外交负责机构的职能 | 第32-33页 |
4.1.2 构建全民参与的公共外交体制 | 第33-35页 |
4.2 明确公共外交的实施目标 | 第35-37页 |
4.2.1 合理规划阶段目标 | 第35-36页 |
4.2.2 精确定位目标群体 | 第36-37页 |
4.3 发挥国内外媒体的合力作用 | 第37-39页 |
4.3.1 推进国内网络媒体的建设 | 第37-39页 |
4.3.2 增进同目标国媒体的合作 | 第39页 |
4.4 拓展公共外交的新内容 | 第39-41页 |
4.4.1 开发自身公共外交新元素 | 第40页 |
4.4.2 借鉴国外公共外交经验 | 第40-41页 |
4.5 强化公共外交效果的评估 | 第41-43页 |
4.5.1 科学设置公共外交评估内容 | 第41-42页 |
4.5.2 积极创新公共外交评估方式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5页 |
1. 主要结论 | 第43-44页 |
2. 研究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