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

页岩中超临界CO2置换页岩气效果评价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研究目的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7页
        1.2.1 超临界CO_2的物性特征第9-12页
        1.2.2 页岩气等温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3 CO_2及CH_4混合气体竞争吸附实验研究第15-16页
        1.2.4 注CO_2提高气藏采收率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存在的科学问题第17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7-19页
        1.4.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4.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1.5 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页岩气-超临界CO_2体系高压物性特征第20-33页
    2.1 CO_2的物性特征第20-25页
        2.1.1 页岩储层条件下CO_2相态特征第20-21页
        2.1.2 CO_2的超临界特性第21-22页
        2.1.3 超临界CO_2偏差因子第22-23页
        2.1.4 超临界CO_2密度与粘度第23-25页
    2.2 注入超临界CO_2对页岩气PVT高压物性影响第25-31页
        2.2.1 CO_2含量对气体偏差系数的影响第26-27页
        2.2.2 CO_2含量对气体密度的影响第27-29页
        2.2.3 CO_2含量对气体粘度的影响第29-31页
    2.3 注入超临界CO_2对页岩气相态影响第31-32页
    2.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页岩对CO_2/CH_4的吸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第33-51页
    3.1 吸附的基本概念第33-36页
        3.1.1 吸附和脱附第33页
        3.1.2 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第33-34页
        3.1.3 实测吸附等温线及其类型第34-36页
    3.2 储层孔隙介质的吸附特征第36-37页
    3.3 多孔介质吸附实验方法回顾第37-39页
        3.3.1 体积法第37-38页
        3.3.2 重量法第38页
        3.3.3 动态法第38页
        3.3.4 色谱法第38-39页
        3.3.5 量热法第39页
    3.4 页岩对单组分气体吸附特性第39-46页
        3.4.1 重量法测试CH_4吸附量第40-43页
        3.4.2 体积法测试CO_2、CH_4吸附量第43-46页
    3.5 页岩气吸附气量的影响因素第46-50页
        3.5.1 温度与压力对CH_4吸附量的影响第46-48页
        3.5.2 有机质含量对吸附气量的影响第48-49页
        3.5.3 其他影响因素第49-50页
    3.6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4章 超临界CO_2置换页岩气效果评价第51-67页
    4.1 超临界CO_2置换CH_4长岩心驱替实验评价方法第51-59页
        4.1.1 实验目的及内容第51-52页
        4.1.2 实验设备及流程第52-53页
        4.1.3 岩样准备及排序第53-58页
        4.1.4 实验方案及步骤第58-59页
    4.2 超临界CO_2置换CH_4长岩心驱替实验评价结果第59-65页
        4.2.1 页岩中CH_4自然衰竭的产出过程评价第60-61页
        4.2.2 存在超临界CO_2置换作用的CH_4产出过程评价第61-62页
        4.2.3 对比评价超临界CO_2竞争吸附页岩中CH_4效果第62-63页
        4.2.4 数值模拟研究超临界CO_2竞争吸附CH_4效果第63-65页
    4.3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5章 超临界CO_2驱替置换页岩气机理与可行性第67-85页
    5.1 超临界CO_2/CH_4流动能力实验评价方法第67-70页
        5.1.1 实验仪器第67-68页
        5.1.2 实验步骤第68-69页
        5.1.3 岩样选取第69-70页
    5.2 超临界CO_2/CH_4流动能力实验评价结果第70-76页
        5.2.1 岩样入口/出口端压力监测第70-73页
        5.2.2 岩样出口端CO_2/CH_4产出气量第73-74页
        5.2.3 岩样入口端CO_2/CH_4组分动态变化第74-76页
    5.3 超临界CO_2/CH_4流动能力差异原因分析第76-81页
        5.3.1 气体吸附影响有效流动孔喉大小第77页
        5.3.2 扩散系数影响流动能力第77-79页
        5.3.3 粘度差异影响渗流能力第79-80页
        5.3.4 超临界CO_2高密度特性影响渗流能力第80-81页
    5.4 超临界CO_2驱替置换游离态甲烷可行性第81-84页
    5.5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6章 结论和建议第85-87页
    6.1 结论第85-86页
    6.2 建议第86-87页
致谢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邻近埋地天然气管道爆破施工安全管理与评价
下一篇:裂缝性底水气藏水侵动态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