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1.2.1 亲社会行为的内涵 | 第9-10页 |
1.2.2 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 | 第10-13页 |
1.3 自我控制损耗的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1.3.1 自我控制损耗的概念 | 第13页 |
1.3.2 自我损耗的理论模型 | 第13-17页 |
1.4 道德认同 | 第17-19页 |
1.4.1 道德认同的含义 | 第17页 |
1.4.2 道德认同的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1.4.3 道德认同的测量 | 第18-19页 |
1.5 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5.1 自我损耗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5.2 道德认同与亲社会行为 | 第20-21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 | 第21-25页 |
2.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21-22页 |
2.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第3章 实验一 | 第25-33页 |
3.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 第25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3.2.2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3.2.3 实验设计 | 第27页 |
3.2.4 实验程序 | 第27-28页 |
3.2.5 数据收集与处理 | 第28-29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1页 |
3.3.1 操作性有效性检验 | 第29页 |
3.3.2 情绪状态检验 | 第29页 |
3.3.3 各变量间相关分析 | 第29-30页 |
3.3.4 IAT内隐利他结果分析 | 第30页 |
3.3.5 方差分析 | 第30-31页 |
3.4 小结 | 第31页 |
3.5 讨论 | 第31-33页 |
第4章 实验二 | 第33-43页 |
4.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33页 |
4.1.1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4.1.2 研究假设 | 第33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3-37页 |
4.2.1 研究对象 | 第33-34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4.2.3 实验设计 | 第35页 |
4.2.4 实验程序 | 第35-36页 |
4.2.5 数据的搜集和处理 | 第36-37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7-40页 |
4.3.1 自我损耗操纵有效性检验 | 第37-38页 |
4.3.2 情绪状态检验 | 第38页 |
4.3.3 道德认同对自我损耗条件下个体亲社会行为影响 | 第38-40页 |
4.4 小结 | 第40页 |
4.5 讨论 | 第40-43页 |
第5章 实验三 | 第43-53页 |
5.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43页 |
5.1.1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5.1.2 研究假设 | 第43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3-48页 |
5.2.1 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5.2.2 实验材料 | 第44-45页 |
5.2.3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5.2.4 实验程序 | 第46-47页 |
5.2.5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47-48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5.3.1 道德启动的有效性检验 | 第48页 |
5.3.2 捐赠任务的方差分析 | 第48-49页 |
5.3.3 各实验条件下点探测任务的反应时特点 | 第49-51页 |
5.4 小结 | 第51-52页 |
5.5 讨论 | 第52-53页 |
第6章 总讨论 | 第53-57页 |
6.1 综合讨论 | 第53-55页 |
6.2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 第55-57页 |
第7章 本研究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附录 | 第67-73页 |
附录1: 实验3点探测任务实验材料(部分) | 第67-68页 |
附录2: 实验3捐赠任务实验材料 | 第68-69页 |
附录3: 自我控制有效性检测问卷(自编) | 第69-70页 |
附录4: PANAS情绪评估量表(部分) | 第70-71页 |
附录5: 实验3道德启动材料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