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蜀地画像砖(石)的乐舞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引言 | 第13-28页 |
| 一 选题背景 | 第13-17页 |
| 二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四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 第一章 东汉蜀地乐舞概说 | 第28-46页 |
| 第一节 乐舞的阶级区隔与文化语境 | 第28-34页 |
| 一 乐舞审美的阶级区隔 | 第28-31页 |
| 二 文化语境的确认 | 第31-34页 |
| 第二节 东汉乐舞义理述要 | 第34-39页 |
| 一 性情得适,乐全其身 | 第35-37页 |
| 二 损益有道,乐观其深 | 第37-39页 |
| 第三节 乐舞画像砖(石)的统计 | 第39-45页 |
| 一 蜀地墓葬形制与分布 | 第39-42页 |
| 二 材质与雕刻方式 | 第42-43页 |
| 三 乐舞画像砖(石)类型统计 | 第43-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二章 乐舞图像的细部观察 | 第46-90页 |
| 第一节 宴乐规模与“场”的划分 | 第46-52页 |
| 一 三种规模的宴乐 | 第46-50页 |
| 二 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二节 长袖舞:厚德载“舞” | 第52-68页 |
| 一 袖式分类与动作质感 | 第52-64页 |
| 二 器乐组合 | 第64-66页 |
| 三 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三节 鼗鼓舞:宴乐调味品 | 第68-71页 |
| 一 鼗鼓舞的分类与特征 | 第68-71页 |
| 二 小结 | 第71页 |
| 第四节 盘鼓舞:手舞与足蹈 | 第71-85页 |
| 一 动作幅度与风格差异 | 第71-80页 |
| 二 盘鼓布局与舞蹈空间 | 第80-83页 |
| 三 器乐组合 | 第83-84页 |
| 四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五节 鼓吹、迎谒乐舞 | 第85-89页 |
|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 第三章 跨地域对比的个案分析 | 第90-96页 |
| 第一节 长袖舞 | 第90-93页 |
| 第二节 盘鼓舞 | 第93-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结语 | 第96-98页 |
| 附录1: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 附录2:正文参考的画像砖(石)图版 | 第101-107页 |
| 附录3:其他东汉蜀地乐舞画像砖(石)列表 | 第107-108页 |
| 附录4:其他东汉蜀地乐舞画像砖(石)图版 | 第108-112页 |
| 附录5:东汉疆域图 | 第112-113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3-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