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核酸酶概述 | 第9-10页 |
1.3 核酸酶家族 | 第10-17页 |
1.3.1 常用的核酸酶 | 第10-13页 |
1.3.2 具有特殊药理活性的核酸酶 | 第13-15页 |
1.3.3 粘质沙雷氏菌胞外核酸酶 | 第15-17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论文总体安排 | 第17-18页 |
1.6 课题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重组核酸酶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9-4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试剂 | 第19-23页 |
2.2.1 菌种与质粒 | 第19页 |
2.2.2 工具酶与试剂 | 第19-20页 |
2.2.3 仪器 | 第20页 |
2.2.4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20-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30页 |
2.3.1 目的基因的设计 | 第23页 |
2.3.2 引物的设计 | 第23页 |
2.3.3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23-24页 |
2.3.4 目的基因的鉴定 | 第24页 |
2.3.5 PCR产物的回收 | 第24页 |
2.3.6 B10-p ATa菌株的培养 | 第24-25页 |
2.3.7 B10-p ATa质粒的提取 | 第25页 |
2.3.8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26页 |
2.3.9 目的基因和质粒的双酶切及其回收 | 第26-27页 |
2.3.10 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连接 | 第27页 |
2.3.11 转化至克隆菌株:E.coli Top10 | 第27-28页 |
2.3.12 筛选阳性克隆 | 第28页 |
2.3.13 转化至表达菌株:E.coli BL21(DE3) | 第28页 |
2.3.14 筛选阳性表达菌株 | 第28-29页 |
2.3.15 菌种的保藏 | 第29页 |
2.3.16 重组核酸酶的表达及其存在形式的判定 | 第29-30页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2.4.1 目的基因的设计 | 第30-32页 |
2.4.2 目的基因的扩增 | 第32页 |
2.4.3 PCR产物的回收 | 第32-33页 |
2.4.4 B10-p ATa质粒的提取 | 第33页 |
2.4.5 目的基因和质粒的双酶切以及酶切产物的回收 | 第33-34页 |
2.4.6 E.coli Top10的筛选及测序 | 第34-35页 |
2.4.7 E.coli Top10质粒的提取 | 第35-36页 |
2.4.8 E.coli BL21(DE3)的筛选及测序 | 第36-37页 |
2.4.9 重组核酸酶的表达及其存在形式的判定 | 第37-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重组核酸酶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1-55页 |
3.1 引言 | 第41页 |
3.2 材料与试剂 | 第41-44页 |
3.2.1 菌种 | 第41页 |
3.2.2 试剂 | 第41页 |
3.2.3 仪器 | 第41-42页 |
3.2.4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42-44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3.3.1 平板划线 | 第44页 |
3.3.2 菌种的活化 | 第44页 |
3.3.3 培养基的选择 | 第44-45页 |
3.3.4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5-46页 |
3.3.5 250 mL摇瓶中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46-47页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4页 |
3.4.1 平板划线 | 第47页 |
3.4.2 培养基的选择 | 第47-49页 |
3.4.3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9-50页 |
3.4.4 接种量对重组核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0页 |
3.4.5 摇瓶中培养基的装液量对重组核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6 诱导剂的诱导浓度对重组核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1-52页 |
3.4.7 诱导温度对重组核酸酶表达的影响 | 第52-53页 |
3.4.8 SDS-PAGE检测上述各种因素作用下重组核酸酶能否表达 | 第53-5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4. 重组核酸酶的纯化 | 第55-71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材料与试剂 | 第55-59页 |
4.2.1 菌种 | 第55-56页 |
4.2.2 试剂 | 第56页 |
4.2.3 仪器 | 第56-57页 |
4.2.4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57-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4.3.1 平板划线 | 第59页 |
4.3.2 菌种的活化 | 第59页 |
4.3.3 一级种子液的制备 | 第59页 |
4.3.4 二级种子液的制备 | 第59页 |
4.3.5 上发酵罐发酵 | 第59-60页 |
4.3.6 菌体的清洗及破碎 | 第60页 |
4.3.7 包涵体纯化条件的摸索 | 第60-62页 |
4.3.8 包涵体的复性及重组核酸酶活性的初步检测 | 第62页 |
4.3.9 重组核酸酶有无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 第62-63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70页 |
4.4.1 平板划线 | 第63页 |
4.4.2 分批发酵以及发酵终点的确定 | 第63-64页 |
4.4.3 包涵体纯化条件的摸索 | 第64-67页 |
4.4.4 重组核酸酶的活性的检测 | 第67-69页 |
4.4.5 重组核酸酶有无蛋白酶活性的检测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重组核酸酶活性的测定及其应用 | 第71-81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材料与试剂 | 第71-73页 |
5.2.1 实验用样品 | 第71页 |
5.2.2 试剂 | 第71页 |
5.2.3 仪器 | 第71-72页 |
5.2.4 实验所用试剂的配制 | 第72-7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5.3.1 重组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73-74页 |
5.3.2 重组核酸酶的应用研究 | 第74页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4-79页 |
5.4.1 已复性好的重组核酸酶液的蛋白浓度测定 | 第74页 |
5.4.2 重组核酸酶活性的测定 | 第74-78页 |
5.4.3 重组核酸酶的应用研究 | 第78-7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