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绪论第10-17页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选题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4页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第14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一)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4页
        (二)研究方法第14-15页
    四、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一章 移动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相关问题概述第17-22页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特点和功能第17-19页
        (一)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第17页
        (二)移动互联网的特点第17-18页
        (三)移动互联网的功能第18-19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和作用第19-20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第19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作用第19-20页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含义和评价标准第20-22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含义第20页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标准第20-22页
第二章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分析第22-36页
    一、大学生使用移动互联网情况调研第22-26页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第26-31页
        (一)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第26-27页
        (二)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第27-30页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原因第30-31页
    三、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影响第31-36页
        (一)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机遇第31-32页
        (二)移动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带来的挑战第32-34页
        (三)移动互联网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面临挑战的原因第34-36页
第三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的对策第36-46页
    一、重塑主客体关系,积极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观念第36-38页
        (一)重塑思想政治教学主客体关系第36-37页
        (二)树立移动互联网教学新理念第37页
        (三)引导大学生提高运用移动互联网能力第37-38页
    二、革新教学技术,打造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平台第38-39页
        (一)积极引进移动互联网技术第39页
        (二)构建全方位的移动网络教学平台第39页
    三、加强队伍建设,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第39-40页
        (一)加大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第39-40页
        (二)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第40页
        (三)鼓励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创新教学实践第40页
    四、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创新第40-43页
        (一)丰富教学内容第40-41页
        (二)创新教学方法第41-42页
        (三)改进实践教学第42-43页
    五、完善保障机制,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有效开展第43-46页
        (一)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运行机制第43页
        (二)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监控机制第43-44页
        (三)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教学实效性评价机制第44页
        (四)建立健全移动互联网教学激励机制第44页
        (五)建立健全联动机制第44-45页
        (六)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第45-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0页
附录第50-56页
    附录1第50-54页
    附录2第54-55页
    附录3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
下一篇:情景剧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