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论文

“第六伦”视阈下的公民群己观培育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一、绪论第9-16页
    (一)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第9-10页
        1.选题依据第9页
        2.选题意义第9-10页
    (二)关于“第六伦”和“群己观”的研究综述第10-14页
        1.国内研究综述第10-13页
        2.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4页
        1.研究思路第14页
        2.研究方法第14页
    (四)创新点第14-16页
二、“第六伦”的特殊性及群己观“应然”之诠释第16-23页
    (一)“第六伦”的特殊性第16-20页
        1.关于传统五伦的反思第16-18页
        2.“第六伦”较传统五伦的视阈特殊性第18-20页
    (二)“第六伦”视阈下的群己观“应然”释义第20-23页
        1.以“公平”为特征第20-21页
        2.以“关怀”为要求第21页
        3.以“合群”为目的第21-23页
三、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群己”、“公德”观念的探索第23-34页
    (一)戊戌到辛亥时期“群己”及“公德”观念的探索:以严复、梁启超、孙中山为例证第23-27页
        1.“己先群重”:严复的群己观第23-24页
        2.“新民之道德范畴”:梁启超论公德第24-25页
        3.“民族主义”:孙中山的爱国主义价值取向第25-26页
        4.三者“群己”、“公德”观点之比较第26-27页
    (二)早期共产党人对“群己关系”的新思考: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为例证第27-30页
        1.陈独秀之“批判国民劣根性”第27-28页
        2.李大钊之“自由与秩序”第28-29页
        3.毛泽东之“自我实现”第29-30页
    (三)建国后社会公德建设历程概述第30-34页
        1.破旧立新——用新的社会公德代替旧道德(1949 年-1956 年)第30-31页
        2.上下求索——探索社会公德建设发展之路(1956 年-1978 年)第31-32页
        3.任重道远——社会公德建设的机遇与挑战(1978 年至今)第32-34页
四、当代中国“第六伦”视阈下公民群己观病变的主要表现第34-44页
    (一)人际交往中的“欺生”现象第34-37页
        1.对待陌生人:冷漠与歧视第34-35页
        2.面对偶发现象:好奇与围观第35-37页
    (二)对待公共物品的“搭便车”现象第37-40页
        1.公共物品的属性:共有与公用第37-38页
        2.公共物品的私人化现象第38-39页
        3.厘清公私界限及加强公德建设的现代意义第39-40页
    (三)关于社会公德缺失的辩证分析第40-44页
        1.反思社会公德缺失的伦理视角第41-43页
        2.推进群己观培育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第43-44页
五、当代中国“第六伦”视阈下公民群己观培育的路径探究第44-52页
    (一)用道德制度约束公民群己观第44-47页
        1.群己观培育需要制度化第44-46页
        2.群己观培育需要法律调控第46-47页
    (二)群己观培育需要贯之以公民教育之中第47-49页
        1.以角色教育为主线第47-48页
        2.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为平台第48-49页
    (三)群己观培育与公共舆论监督相结合第49-52页
        1.用舆论监督群己观培育的可能性第49-50页
        2.用舆论监督群己观培育的可操作性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榜样教育研究
下一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电视载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