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4-16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6-19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平面状态下有孔管桩静压沉桩应力及位移分析 | 第20-35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圆孔扩张理论的基本假定 | 第20-22页 |
2.3 圆孔扩张问题的应力解 | 第22-29页 |
2.3.1 圆孔扩张问题的基本公式 | 第22-23页 |
2.3.2 无孔管桩圆孔扩张问题的应力解 | 第23-25页 |
2.3.3 有孔管桩圆孔扩张问题的应力解 | 第25-27页 |
2.3.4 静压无孔和有孔管桩的应力增量对比分析 | 第27-29页 |
2.4 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解 | 第29-33页 |
2.4.1 无孔管桩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解 | 第29-31页 |
2.4.2 有孔管桩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解 | 第31页 |
2.4.3 对比分析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解 | 第31-32页 |
2.4.4 基于土塞效应的有孔管桩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位移解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有孔管桩静压沉桩应力及位移空间解析 | 第35-46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沉桩问题中采用空间解析解的必要性 | 第35-37页 |
3.3 圆孔扩张问题的空间应力解 | 第37-43页 |
3.3.1 空间轴对称方程组的建立 | 第37页 |
3.3.2 无孔管桩圆孔扩张问题的空间应力解 | 第37-39页 |
3.3.3 有孔管桩圆孔扩张问题的空间应力解 | 第39-41页 |
3.3.4 有孔管桩与无孔管桩的空间应力解对比分析 | 第41-43页 |
3.4 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空间位移解 | 第43-45页 |
3.4.1 无孔管桩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空间位移解 | 第43页 |
3.4.2 有孔管桩沉桩过程中桩周土体空间位移解 | 第43-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静压有孔管桩超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分析 | 第46-58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一般假定及基本公式 | 第46-47页 |
4.2.1 相关的基本假定 | 第46页 |
4.2.2 超孔隙水压力的公式推导 | 第46-47页 |
4.3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与径向距离之间的关系 | 第47-49页 |
4.4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与沉桩速率之间的关系 | 第49-51页 |
4.5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与深度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4.6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与开孔孔径之间的关系 | 第52-54页 |
4.7 超孔隙水压力消散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 第54页 |
4.8 工程实例分析 | 第54-57页 |
4.8.1 超孔隙水压力与径向距离之间的关系 | 第55页 |
4.8.2 超孔隙水压力与沉桩速率之间的关系 | 第55-56页 |
4.8.3 超孔隙水压力与深度之间的关系 | 第56页 |
4.8.4 超孔隙水压力与开孔孔径之间的关系 | 第56-57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静压有孔管桩超孔隙水压力数值模拟 | 第58-68页 |
5.1 引言 | 第58页 |
5.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58-60页 |
5.2.1 基本假定 | 第58-59页 |
5.2.2 计算区域 | 第59-60页 |
5.2.3 荷载及边界条件 | 第60页 |
5.3 算例分析 | 第60-62页 |
5.4 静压有孔管桩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2-65页 |
5.4.1 径向距离对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62页 |
5.4.2 深度对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62-63页 |
5.4.3 沉桩速率对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 | 第63-65页 |
5.5 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 第65-67页 |
5.5.1 超孔隙水压力与径向距离之间关系的对比 | 第65页 |
5.5.2 超孔隙水压力与深度之间关系的对比 | 第65-66页 |
5.5.3 超孔隙水压力与沉桩速率之间关系的对比 | 第66-6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及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