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京津冀生态治理的府际关系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20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第19-20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2章 府际关系和网络化治理的概念与特征第22-27页
    2.1 府际关系的概念与特征第22-23页
        2.1.1 府际关系的概念第22页
        2.1.2 府际关系的特征第22-23页
    2.2 网络化治理的概念与特征第23-25页
        2.2.1 网络化治理的概念第23-24页
        2.2.2 网络化治理的特征第24-25页
    2.3 本章小结第25-27页
第3章 京津冀生态治理的府际关系现状及其困境第27-33页
    3.1 京津冀生态治理的府际关系现状第27-30页
        3.1.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府际关系第28-29页
        3.1.2 地方政府间的府际关系第29页
        3.1.3 政府部门间的府际关系第29-30页
    3.2 京津冀生态治理的府际关系困境第30-31页
        3.2.1 治理目标执行存在偏差第30页
        3.2.2 社会力量参与活力不足第30-31页
        3.2.3 治理责任追究面临困境第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3页
第4章 京津冀生态治理中府际关系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3-37页
    4.1 政府的垄断地位导致治理目标难以实现第33-34页
        4.1.1 政府仍居于“元治理”的权威地位第33页
        4.1.2 各层级政府部门化和碎片化现象严重第33-34页
        4.1.3 职能同构导致政府部门效率低下第34页
    4.2 生态治理机制单一导致治理活力不足第34-35页
        4.2.1 信息机制不健全第34页
        4.2.2 权力运行机制不合理第34-35页
        4.2.3 市场机制缺乏第35页
    4.3 信任关系缺失导致治理责任追究面临困境第35-36页
        4.3.1 治理主体关于生态治理的共同目标异化第35-36页
        4.3.2 信任关系的缺乏导致生态治理成本增加第36页
        4.3.3 公私部门间缺乏统一的治理评价标准第36页
    4.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5章 京津冀生态治理中府际关系的网络化重构第37-49页
    5.1 构建府际关系的网络化结构第37-41页
        5.1.1 治理主体多元化第37-38页
        5.1.2 行政机构整体化第38-40页
        5.1.3 机构分工专业化第40-41页
    5.2 健全府际关系的网络化运行机制第41-44页
        5.2.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第41-43页
        5.2.2 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第43页
        5.2.3 落实生态补偿机制第43-44页
    5.3 明晰府际关系的网络间责任第44-48页
        5.3.1 明确生态协同治理的目标第44-45页
        5.3.2 建立治理主体间的信任关系第45-46页
        5.3.3 灵活性与责任性并重第46-48页
    5.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53-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
下一篇:酒泉市移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