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对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目的、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3 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8页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2章 舆情危机的相关理论第21-33页
    2.1 舆情危机的概念第21-25页
        2.1.1 舆情危机的含义第21页
        2.1.2 舆情与舆论、民意的区别与联系第21-23页
        2.1.3 舆情危机的特征第23-25页
    2.2 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第25-26页
        2.2.1 危机管理内涵第25页
        2.2.2 危机管理的特征第25-26页
    2.3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治理的影响第26-28页
        2.3.1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治理的积极影响第26-27页
        2.3.2 网络舆情对地方政府治理的消极影响第27-28页
    2.4 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危机需具备的主要能力第28-30页
        2.4.1 善治能力第28页
        2.4.2 构建网络文化能力第28-29页
        2.4.3 信息管理能力第29页
        2.4.4 引导和规制能力第29-30页
        2.4.5 危机管理能力第30页
    2.5 舆情传播方式及测度方法第30-32页
        2.5.1 舆情传播方式第30-31页
        2.5.2 舆情危机的测度方法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舆情危机的扩散机制第33-44页
    3.1 互联网背景下舆情危机产生的表现形式第33-38页
        3.1.1 互联网背景下舆情危机的种类第33页
        3.1.2 互联网背景下舆情危机的特点第33-34页
        3.1.3 互联网背景下舆情危机的形成机理第34-38页
    3.2 互联网背景下舆情危机传播形式第38-43页
        3.2.1 舆情危机传播的载体第38-39页
        3.2.2 舆情危机传播周期第39-40页
        3.2.3 舆情危机传播过程第40-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应对舆情危机能力分析第44-67页
    4.1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危机能力的影响机制第44-46页
        4.1.1 预警机制第45页
        4.1.2 反应机制第45页
        4.1.3 引导机制第45-46页
        4.1.4 保障机制第46页
    4.2 互联网背景下政府应对舆情危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6-59页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46-47页
        4.2.2 预警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第47-49页
        4.2.3 反应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第49-51页
        4.2.4 引导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第51-53页
        4.2.5 保障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第53-54页
        4.2.6 地方政府应对舆情危机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第54-59页
    4.3 天津“8·12”特大爆炸事故中政府应对舆情危机的能力测度第59-65页
        4.3.1 天津“8·12”特大爆炸事故舆情分析第59-60页
        4.3.2 基于“8·12”事件天津市政府应对舆情危机能力测度第60-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5章 互联网背景下地方政府舆情危机的对策第67-80页
    5.1 确立全方位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第67-70页
        5.1.1 提高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意识第67-68页
        5.1.2 建立宽广的网络舆情搜集渠道第68-70页
        5.1.3 提高公共危机事件的舆情监测技术第70页
    5.2 构建快速有效的舆情反应机制第70-73页
        5.2.1 及时响应以抢占话语先机第70-71页
        5.2.2 对信息实时更新、公开第71-72页
        5.2.3 形成有效的联动行为机制第72-73页
    5.3 构建有效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第73-76页
        5.3.1 加强网络舆情的政府引导力第73-74页
        5.3.2 加强网络舆情的媒体引导力第74-76页
        5.3.3 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第76页
    5.4 加强法制监管的舆情保障机制第76-79页
        5.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第77-78页
        5.4.2 严惩危害安全的行为第78-79页
        5.4.3 加强教育以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第79页
    5.5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附录 1第85-87页
附录 2第87-8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与主要成果第89-90页
致谢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失能老人家庭照顾负担影响因素对比分析--以天津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网络化治理理论的京津冀生态治理的府际关系研究